一、学习力是什么

学习力是当今一个时尚的话题,社会需要,、家庭需要,、企业更需要,可以肯定每位管理者都希望得到强学习力的员工,因此,甄别求职者学习力的强弱即就成为面试官们的一项必备、且热门的技能。

企业竞争的真谛是什么?有人说是产品的竞争,有人说是技术的竞争,最近喊的比较多的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产品的竞争还是技术的竞争,最终都会落到人的身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人的竞争是在争什么呢?先不要急于回答,我们再说明一点。,人才是有极强时间制约性的概念,即你只能保证自己今天是人才,却无法保证明天还是人才,因为,因为你当下的知识技能不能保证明天会落后,一旦落后你将被淘汰出人才这个圈子。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说:“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教科文组织曾经的研究证明,除通用的应用知识外,其它其他知识的更新速度达到了每年20%,而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达到了25%。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即,人才的竞争根本是知识更新速度的竞争,而知识的更新速度,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学习力。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动因来自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人之“才”亦如逆水行舟,“才”不进则退,人对知识的获取速度只有超越了知识的老化或淘汰的速度,才能与时俱进,而进的条件是有强的学习力作为支撑。

就企业而言,应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只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是企业唯一具有自主学习活力的细胞,这些个体的学习力造就了学习型组织。因此,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学习力决定了整个组织的学习力。企业的竞争最终一定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动力原动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学习也是生产力。

学习力是什么

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的作彼得·圣吉的老师)佛睿斯特,在其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提出了“学习力”一词。

对于学习力的概念及内涵,尽管立论很多,但也没有一个令众人认同的结论,倒是学习力的构成,已经形成了几种典型的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W. C. Kirby教授(2005)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丰富了学习力的内涵,。在其出版的专著《学习力》中,将学习力概括为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综合体。还指出:学习力还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创造等因素。人们称其为“综合体说”。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Guy Claxton教授(2002)认为学习力由四个要素构建而成,从而通过四种行为所表现出四种力量“4R”:顺应/顺应力(resilient/resilience)、策应/策应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反省/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互惠/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人们称其为“四要素说”。

“七要素说”。英国 ELLI项目以Guy Claxton教授的开拓性研究为基础,经过深层次研究,认为学习力的构建要素应包括:变化和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创造性(Creativity)、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顺应力(Resilience);等七个要素,且七个要素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属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要素获得发展,其他要素及个体的学习力水平亦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将获取的知识进行价值转化的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构成,笔者倾向于美国哈佛大学W. C. Kirby教授的“综合体说”,感觉简化成:动力、毅力、方法、创新、转化率等五个方面较为贴近实际。即学习力是由学习的驱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方法、创造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向价值或知识资本的转化率等五个要素构成,我们简称其为“学习力五要素”。

学习力是多要素组合效应概念,一组效应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它影响学习力的直接要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习的欲望或者驱动力,它取决于是否能将欲望转换成目标、目标与兴趣点的契合度、价值观;二是学习的意志力,它取决于专注力、目标的吸引力、智力对行为的支撑力;三是学习的方法,它取决于记忆力、理解力、规划及路径的适用性等,此。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关系着学习力的强弱。另一组效应是知识向价值效益的转化能力,由知识的创新与知识向成果的转化率两部分组成,知识创新的目的是应用;知识的转化率是学习者将获取的知识转化成成果效益的程度。

学习力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者能否将获取的知识转化成知识资本,或者价值效益,仅有学习的强弱,学习力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此学习力强,无非是给社会添加了一个“书呆子”,而当学习者能将知识进行再创造,将知识向价值成果转化时,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