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器公司,两个股东,其中柳总持股51%,张总持股49%,公司前期主要的起步和运营都是以柳总为主,张总只负责公司小部分的工作。但两个人的年龄都很大了。柳总年龄近60岁,张总近70岁。公司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在当地也有一些品牌积淀。由于环境、市场的变化和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公司的业务增长缓慢。公司的管理团队中30~40岁的中间力量断层,直接是20~30岁的员工。而张总所在的岗位也不愿意放手给年轻人,下面人成长不起来。柳总特别苦恼,如何让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她还想让儿子接班,可是团队力量偏弱,不知道怎么安排,又怕一下子放手,没接好,公司干没了,她也担心张总的问题,希望既能解决孩子接班的问题,又能妥善安排好张总。
这种情况的确不能直接传承,而是要提前做好规划,一步步去实现。
1.老股东退位,完善治理结构,形成新老联动
公司成立董事会、监事会,股权先不做变动。另一位老股东张总先退出公司的管理,可以让他做公司的顾问或监事。每两个月来开一次董事会,每月可以查看财务报表。柳总先做董事长,让儿子做总经理,扶上马送一程,带个2~3年后让儿子做董事长,柳总和张总都可以退居二线做董事。原股东结构不太合理,而且两人的年龄也比较大了,应该尽快退出经营权,股份可以保持不动。
2.建立分权机制,制定标准,培训人才
先制定人才的能力标准,同时做好分工与授权,有了标准后,可以逐步把公司经营的一些事情从总经理下放到各部门经理,进行放权。一般培养一个接班人需要10年左右,接班人的培养至少准备三茬,培训现在提升上来的经理,下面的员工也要接着做相应的培训。现有的几个经理下面尽快配1~2个副职。引导他们把规则建起来。提拔人员时要看有没有适合的,不要硬提,平稳过渡。
3.针对现有的骨干人员采用股权激励
现有的管理者可以给一部分期权股份,建议先拿出15%左右,根据人员的贡献,优秀者比例在7%~8%,其他的按2%~3%,根据人员的能力、工龄、工作等各方面综合来判断给予多少股份。员工要出资购买,或者从奖金中抵扣。比如生产经理股份可给到8%,其他的按5%、3%进行分配。最好能多稀释持股49%的股份比例。
通过以上三步,柳总平稳地度过了企业的发展期,也让儿子顺利接班,公司正是由于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而不完全依赖于原有股东的决策,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可以很好地处理一些老股东退位的问题。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权的掌握,如果经营权不能掌握在优秀人才手中,股东的能力又不能完全匹配公司的发展,这时候就需要退居二线;同时可以结合公司的股权激励,建立优秀人才的内部合伙人机制,在治理结构完善的情况下,公司的员工也会放心地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因为他们能从这个机制和体系中看到自己的未来,看到公司的规范和公平,有制度,有组织,而不是以人、权为争执点。
一个公司能否长久发展,除了股权结构的问题、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完善一定是和股东会、董事会相关联,一个人的决策失误几率总是会大于一群人的决策失误几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公司大了一定要做好治理结构,把自己的权利放大,但是把自己的决策放小,让公司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