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的经验很值得探讨。
宝钢将关键人才队伍分了三类: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业务人才与技能人才,为每一类人设立专门的发展通道,管理人才的通道是从作业长开始,最终晋升到高管;技术研发业务人才的通道可以从协理工程师开始,最高可以晋升到首席工程师;技能人才可以从一般操作维护岗位最终发展成为首席操作师。
每一类人才有明显的发展方向。不过成为高端人才,成长的路径并不是直线而上,而是螺旋上升。
比如要成为首席技师,按照职业发展通道,就是简单地从辅操手,再到主操手,然后进入高级操作岗,最终成长为首席技师。但是在实践中,在成长某些环节上,需要与其他类别岗位交叉培养。
举例来说,技能类中有一个岗位是高炉炉长,岗位非常重要、要求也挺高,是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岗位。他们发现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路径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宝钢,在炼铁的技术业务岗位上经过若干年的锻炼后,就要去做里面的作业区的作业长。
这里解释一下,宝钢把工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开展管理。作业长是生产第一线的作业管理指挥者,也是生产经营的最基层的管理岗位。从权限看,作业长有5大权限,对这个作业区有生产作业的指挥权、协作作业的管理权、奖金的分配决定权、所辖区域的岗位的招聘圈、还有后备作业章培训的推荐权。可见作业长不是技术岗位,而是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管理岗位。
这意味着员工从技术类岗位序列进入到基层管理类岗位序列,垮了序列。而且不是只在一个作业区担任作业长,将来几年要在三四个作业区轮流做作业长,有了几年经验之后再回到生产技术系列,这时候才具备胜任高路炉长这个职位的要求。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所以通道是直的,但是人才成长路线是螺旋上升的。
这种螺旋上升有几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综合能力提升。越是高层次的岗位,不论是管理岗位还是技术岗位,对人能力的要求都是全面的、综合的,不能知道某一个领域的事。而应该是在某一领域有专长之后,对其他领域也不陌生。这样才能有较全面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高。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就越强。通过这样有目的岗位锻炼,对于提高这种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第二个好处是越是高层的岗位,对人的综合协调的能力要求越高,要能理解他人、配合他人。人们之所以配合不好的原因,就是缺乏沟通、缺乏理解。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求这个,自然就不容易配合好。如果在技术、管理,不同片区干过,同事们之间不陌生,交流与了解也充分,对其他岗位要做的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解了协同性就好。因此,这种培养对于企业来说,既是能力提升,也是促进合作的手段。
不仅高炉长,他们还收集、梳理历任厂部级领导,以及首席师、首席操作维护人员的成长成熟路径、时间、岗位经历等基础数据,对这些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出员工成长轨迹、总结成才规律,提炼形成关键人才成长的“典型(最优)成长路径”。
比如某个大学生将来想当炉长,那么就按照炉长的培养计划进行培养,上哪些课、在哪些岗位轮岗;如果想当厂长,就按照厂长的模式培养。过去,人才的成长很随机,与人的基础有关,还与这个人的环境与机遇有关。因此效率低,培养的周期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素质还不全面。而有了关键人才的最优成长路径之后,在培养上更有指导性和目的性。避免了过去人才培养被动、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主动性和效率。效果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