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企的策略精准、专业化不同,内资企业的成功基本是靠三个力量推动,即政策驱动、管理驱动、利益驱动。不得不佩服,在产品、人员、资金都处起步阶段的内企,抓机会是好手,采取了更适合国情的发展路径。原则就是最快见效,先快再好,先发展再理顺。总体方法如下:
树立快速发展1条主线。
不管黑猫白猫,先得抓住老鼠。规模是硬道理,增长是硬指标,可以不科学,可以付代价,可以高于外企薪水聘人,可以频繁换将,可以推车卖药,可以不管套路,只有一样不可以,那就是不可以不增长。
其实,这样的模式又何尝不是中国普遍的模式?起步晚,一穷二白,不发展行吗?内企不是外企,产品、人才、实力都不行,只有走快发展这条路。某企业在2003-2006年提出的战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年,先理顺、再发展,强调服从与执行,目标是做大;调整整合年,边理顺、边发展,强调领悟与突破,目标是做大;再理顺、再发展,强调规范与提升,目标是做强;大平台、大发展,开始多品种进入,目标是多元化。这几个阶段没离开过发展这条主线。
我对所有3亿规模以下企业的战略建议都是“先规模、再品牌”,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其他。
建立“对内、对外”2个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对手企业是长不大的,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是不会走出一条新路的,要感谢竞争对手逼你变化、尊重对手,因为他让你强大。
记得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人的成功需要“4人帮”,即贵人相助、小人监督、朋友相帮、家人鼓励,企业亦如此。每次我到一些成功的大企业,老板们经常会问我两个问题:“行业有什么新动态,竞争对手有什么新做法”。
其实,内部竞争也特别重要,尤其是产品多、市场大、力量弱的时候。步长有11个事业部,齐鲁神经节苷脂有两个剂型两个模式,还有企业成立机动队填补空白市场等等。
内部竞争有助于资源效率最大化,多支队伍资源浪费的说法实际是把竞争限在了内部。而实情是,市场如此大,你不占人占;产品如此多,未必只抢同品种市场。而内部竞争中“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人才能进能出”是基础,某企业目标是年增长20%,年终考核时,超20%都特殊奖励,低于10%全部淘汰,10-20%全部重新竞聘。
抓住“政策、产品、队伍”3个关键环节。
政策对于医药企业有个形象比喻:“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那里亮;政策像月亮,今天圆明天缺;政策像星星,白天看不见,晚上看不着”。药交会几乎看不到外企老板,他们把工作做在课外了;内企的老板全都在第一天上午专心听政策,下午就会客去了。
政策多重要,你看看进入医保、单独定价、高价中标的企业业绩就知道了,进去了所有代理商为你转,可以收大把保证金;进不去,多好朋友只喝酒不做生意。可以不夸张的说,不是战略引领发展,也不是策略指导销售,而是政策指导销售。
产品自然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看到了,机会时代终将会被技术竞争、产品竞争所代替,几乎所有企业都重视产品开发。有请人自己做的,有联合开发的,有购买技术的,有并购获得的,并购也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有效手段。
产品分成了品牌导向的、规模导向的、利润导向的,也把产品细分为普药、有一定特点的半普药、新药。这些担子压给了市场部,但大多数企业市场部不给力。
队伍是内资企业最大的本钱,说实话我十分佩服。由于医生底子,外企出身,我一度对学医学药、知识结构好的人员比较看重,后来发现如果真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也许他就去外企了。这和20年前不同,那时是优秀的人下海,现在却没几个在三甲医院的医生愿意离开。
内企硬是把这些“三无,三有”:无房、无车、无学历和有野心、有情商、有干劲的人员培养成了人才,培养成老板。现在许多企业按产品、市场、模式、人员特点组建了多支队伍,中心城市处方药市场用学历高的代表、销售新产品;第三终端诊所用当地有网络的兼职代表、销售普药;OTC用应届或高中毕业的新人,销售半普药。
搞定4项管理“变思想、下任务、做跟踪、重奖惩”。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老板的思想变化最重要。要务实、落实、夯实。许多公司开会作秀不解决问题,布置工作讨价还价,企业文化表面一团和气,拍手鼓劲,让老板看起来高兴,干起工作缺热情、找理由推责任,敷衍了事。
优秀企业的管理是务实的,不搞花架子,不搞虚的形式主义。同质化竞争的今天,严管理和执行力是最好的产品。
首先,变思想。树立对所有人都一样公平的环境,主观必须求变,不找借口,让突破做大、创新做强的思想深入人心,敢于真正变革,即利益的重新分配、权力的重新调整、人际关系的重新制衡。江西仁和药业开展营销管理十大工程,思想再造工程居首,开井冈山会议,签军令状,士气高昂。
其次,下任务。什么是任务,和责任一样,是一项由组织下达的命令,具有强制性,军队之所以执行力强,和下达命令,执行任务是分不开的,这里是不讲条件的,即使敌人兵力、武器都优于我们,也必须取胜,没有任何理由失败。当然完成任务也需要方法,那是战术问题,军人出身的企业家如闫希军、关彦斌、蒋德席的管理中都有军人作风。
第三,做跟踪。这是最有效的一招,也就是按进度检查结果。没有检查考核,任何任务都不会落实,我看到许多公司的跟踪有专人负责、有大事督办制度,重大事情每天督办、大事每周督办,十分有效。
第四,重奖惩。公司的奖励政策一定要合理,有力度,不能不痛不痒。为什们一个简单的奖惩措施几句话就十分有用,为什么一个周密考核计划几十页没有作用,关键是奖惩有力度,奖励到人心动,处罚让人心寒。大小包制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每个人都做老板,自己管自己,利益与结果完全挂钩。尤其是惩罚比奖励还管用。现在许多内企都把自己人培养成了老板,这样又会有哪个不愿意做,哪个愿意离开?
咬紧5个重点:“重点指标、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重点市场”。什么事不能分不清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管的少,必须管的好。
营销管理中什么是重点哪,就这几件事:
重点指标是完成率、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客户开发率、翻单率;
重点人员是营销老总、市场经理、营销管理部经理、地区业务负责人;
重点环节是政策制定、指标下达、检查考核、费用管理、人员管理。
重点产品是盈利产品、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也就是今天保生存的、明天保发展、后天保创新的产品;
重点市场是现在好的市场和有潜力未发挥的市场。
内企的绝活还包括“抓机会、胆子大、懂人性、制度严、管理狠、用对人、搞竞争、机制活”。这里只说两个:
一说用对人,业务员基本是本地本县的,中层管理者基本是本省的,营销高管基本是外聘的,对应了基层吃苦肯干、中层可以依靠、高层创新模式的中国式医药发展道路;
二说机制活,没结果的说破天也没用,不论是人还是方法,很快就被弃用,原则性很强;有效果的,什么都可以改变,特色特办,决策快、效率高。
现在,外企也在学内资,加速本土化,内资也在学外资,加快正规化,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不会这样分,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