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赋能习惯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指出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个改变的单向循环中,改变态度是最重要的,但是最难改变的不是性格,反而是习惯。

我们会发现很多职场人士或多或少有着不好的习惯,比如拖延的习惯,不健康饮食的习惯,晚睡晚起的习惯,读书学习的习惯,运动锻炼的习惯。

为什么难以改变不良习惯?因为人都有对抗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这是人性。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某个新生代说为了减肥要控制饮食,你却发现她经常在朋友圈晒美食,你问她:“你不是减肥吗?”她一定会告诉你:“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呀。”

由此可见,改掉一个坏习惯有多难,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一样,都是违反人性的。赋能习惯不只是需要我们具备意志力,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方法。

笔者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叫作《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古川武士著),养成一个好习惯可以通过“三阶段七步法”完成。

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中,作者将习惯的养成比喻为阿波罗11号的发射过程,如图7-9所示。

图7-9 习惯的养成模型

火箭升空的最初几分钟、几公里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多于后来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脱离大气层的过程最为关键,一旦突破,后面就变成一种惯性,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培养习惯的过程与此类似,我们把成功养成一个习惯最困难的阶段分成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比如一个习惯需要1个月的时间养成,反抗期是0∽7天,这个阶段选择放弃的人员占比为42%,很多人马上就想放弃;不稳定期为7∽21天,这个阶段放弃的人员占比为40%,很多人被他人和预定的事情影响,最后选择放弃;倦怠期为21∽30天,这个阶段放弃的人员占比为18%,这些人因为逐渐感到厌烦而放弃。

我们在这三个阶段使用7个小技巧,就能够比较好地确保一个习惯的形成,下面我们以形成简单运动的习惯举例,如表7-1所示。

表7-1 运动习惯的养成

第一招叫“小步快跑”。我们一开始不要把计划制定得过于完美,目标不要定得过高,因为我们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最后选择放弃。比如我们本来认为自己每天跑40分钟没问题,就可以对标准打个5折,每天先跑20分钟。

第二招叫“简单记录”。我们每天把这个行为列入日计划,完成就打钩,或者把运动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因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仪式感,它会强化你对行为的自我认同。

第三招叫“行为模式化”。将跑步这个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完成,成为日计划中固定的一部分内容,这样跑步的行为会逐步成为你的“肌肉记忆”,到了那个点,你就会想跑一下,不用消耗太多的能量。

第四招叫“设置开关”。这里有奖励开关,也有惩罚开关,如果坚持跑了21天,给自己买一件新的衣服,如果不能坚持到21天,请本部门的同事吃饭。这些相当于对自己的习惯形成进行自我的绩效考核,并设立奖惩机制。

第五招叫“例外模式”。因为在这个阶段中,你很有可能因为生病而感觉很难受,就不想跑了,也有可能因为某天加班太晚,实在没有精力跑,如果你不设定例外模式,很有可能因为一次打破计划,形成“破窗效应”,以后这个习惯的养成就被中途放弃。因此,可以在这两周中设定1∽2天的时间,可以象征性的只跑5分钟或者干脆不跑,而这不属于违规。

第六招叫“添加变化”。在倦怠期,你很容易对习惯的养成形成审美疲劳,因此可以添加一些变化,比如原来你是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跑,最后一个阶段,你可以尝试沿江跑,沿湖跑,或邀请朋友一起跑,从而给习惯的养成增加新鲜感。

第七招叫“添加下一个计划” 。这个时候你可以考虑开始添加下一个计划,比如看书、练字,从而让自己感觉不枯燥,第一个运动习惯也更容易养成。

在赋能新生代的过程中,除了赋能角色、赋能思维和赋能习惯外,传统人才培养采用的是ASK模型,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A(Attitude:态度)、S(Skill:技能)和K(Knowledge:知识),一个新生代员工的表现等于三者的乘积关系:P(业绩表现) = A(态度)× S (技能)× K(知识),这就意味着只要任何一项为零,都不能产生很好的业绩表现,下面我们从新生代赋能的角度,结合新工具和新方法的运用,谈谈ASK模型,赋能态度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下面重点讲解赋能知识和赋能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