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理职能理论的发展

从法约尔提出“管理五要素”开始,管理职能理论就奠定了雏形。后来的管理学家,在法约尔体系基础上,不断讨论、扩充、深化、辨析,使这一理论根深叶茂,枝蔓繁多,俨然成为管理丛林的主干。在这一过程中,孔茨有着杰出的贡献。

法约尔的开创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对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论证和介绍太过简单。在他的经营生涯里,没有遇到过像泰罗那样必须面对的质疑,更没有遇到工会造成的带有敌意的反抗。所以,法约尔在很多地方只是告诉经理们“应该”怎样做,很少论证“为何”这样做。雷恩认为:“法约尔的成果很容易被人低估。他的观点和术语在现代管理文献中是如此普通和平凡,以至于人们往往把它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内容。”(《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对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大学生来说,看法约尔的书常常会认为那不过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一个在现实中饱尝管理活动酸甜苦辣的经理来说,则会为法约尔那些睿智名言所折服。而且越是接近高层管理,对法约尔的论述可能感触越深。所以,从法约尔思想开始传播后,就有不少学者着手补充、完善、发挥法约尔的学说。关于管理职能的论证和分析,就是这样展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过程学派在发展进程中,关于管理职能的讨论,比这一学派同其他学派的争论还要普遍。

仅仅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关于管理职能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在管理学界成为一个持久的讨论议题。比如,有着深厚实践经验的通用汽车高管穆尼(Jams D. Mooney),认为协调、等级、职能三个方面构成组织的最一般的原则。古立克(Luther Gulick)的七职能说(POSDCORB)对法约尔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很快就在美国流行开来。戴维斯(Ralph C. Davis)则强调职能内部的逻辑结构与关系,在读了法约尔的书后经过认真琢磨,提出了“有机职能”的概念,职能数量也减少为三个。而同样经过认真思考的特里(George Terry),在管理职能数量上前后变化,起先主张六职能,后来又归并为四职能。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孔茨时期,而孔茨提出五职能说,也没有能够终结这一讨论,其后,关于管理职能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参见下表)。管理过程学派中,几乎每个管理学家都要在管理职能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互相之间往往有一些差异。尽管表面看来是大同小异,但他们对这种差异进行辨析的认真劲头,令人叹为观止。

管理过程学派对管理职能的不同认识

年份

人物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激励

人事

调集

资源

通讯

联系

决策

创造

革新

1916

1934

1937

1947

1947

1949

1951

1955

1964

1964

1964

1966

1970

1972

法约尔

戴维斯

古立克

布 朗

布雷克

厄威克

纽 曼

孔 茨

艾 兰

梅 西

希克斯

海曼、斯科特

特 里

说明:由于词汇不统一,栏目中的计划包括预测;指挥包括命令和指导;控制包括预算;激励包括鼓励和促进;通讯联系包括报告。

本表引自马洪、孙尚清主编:《现代管理百科全书》(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这种职能辨析到底有什么意义?有许多中国人对此不以为然,非学界的人,往往把这种辨析看作繁琐哲学;而学界的人,往往看重职能差别的名词表象而忽略其内涵实质。比如,曾经有教科书堂而皇之声称:本书采用四职能说,是鉴于四职能说简明清晰。这种说法的荒谬显而易见——既然追求简明清晰,三职能说比四职能说更简明更清晰,为何不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把自己的一得之见插入这一职能体系(比如创新等),以显示自己的功力。殊不知没有对管理职能体系的认真研究,这种对职能的调整,会造成不同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断裂或者错位。所以,了解西方管理过程学派的职能辨析,对于促进管理学概念体系的科学化和准确化,具有积极作用。孔茨在管理职能上的贡献,就是推进了这一概念体系的完善。他和奥唐奈编撰的教材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管理职能框架的调整。后人尽管可以对孔茨所说的管理职能进行相应的再调整,甚至可以增删变化,但是,从法约尔创立这个范式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了孔茨的时候,学科意义上的管理职能范式已经相对稳定。

孔茨和奥唐奈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管理过程可以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五项基本职能。所谓计划,“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去做”,是所有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包括目的或任务、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内容。所谓组织,就是把人们承担的所有任务组合成一个体系,以便使人们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工作。所谓人事,包括对人员适当而有效的选择、考察和培养,以便实现组织所规定的任务。所谓领导,就是引导下级人员有效地领会和出色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谓控制,就是按照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论述这些职能时,孔茨尽可能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孔茨对管理职能体系的调整,在逻辑的严密性上,最初还比不上戴维斯的有机职能说;在内容的全面性上,最初也比不上古立克的POSDCORB。但是,戴维斯的有机职能说抽象度太高,接近于管理哲学,对于以实用为目标的管理学来说,难免有曲高和寡之弊。古立克的POSDCORB,在孔茨之前非常流行,已经对法约尔体系做了很有价值的补充,而且本身也比孔茨的五职能说内容更丰富,但这种自洽带来了一定的封闭性,导致其难以接纳其他学派,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兼容性较差。孔茨有一个戴维斯和古立克都比不上的地方,就是孔茨赋予五职能说以高度的开放性。

在孔茨的《管理学》初版之时,其内容的法约尔痕迹还十分明显。这本书的早期版本,基本上是通过经验总结,丰富和补充每个职能对应的管理原则。比如,在组织职能中,强调权责对等原则和命令统一原则(这很明显来源于法约尔);在计划职能中,强调战略因素原则(这很明显是接纳了后起的战略研究)。然而,到后来,尤其是丛林之争以后,这本书的每次修订,都吸纳了大量其他学派的成果。行为科学、决策理论、运筹学、战略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不断被吸收融进孔茨的各项对应管理职能,其结果是把管理过程学派变成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管理活动的开放性和管理学科的开放性是两个概念),正是孔茨五职能说的活力之源。这种不断修订教科书的态势,在孔茨去世后,被他的合作者韦里克保持了下来。如果把孔茨《管理学》初版和最新修订版比较阅读,就会发现,这一职能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其他管理学教材难以比拟的;其“与时俱进”的程度,是其他教材无法赶超的。从研究的深度和观点的新颖来说,孔茨有可能比不上与他齐名的其他一些管理学家,但在包容其他学派的努力上和跟进时代的步伐上,孔茨是首屈一指的。雷恩评价说:“孔茨和奥唐奈的教科书成了探索管理知识体系中一个不朽的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7页)

当然,孔茨对其他学派的吸收,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有自己的融会贯通和创造发挥。比如,在谈到人性假设时,孔茨不仅对经济人、社会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沙因的人性研究等内容进行介绍,而且对人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界定。他强调,了解人性应当承认以下前提:

(1)个人事务是人们自己所主要关心的事情。

(2)如果利益超过代价,那么个人会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工作。

(3)个人是能够受人引导的。

(4)个人对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有相应的要求。

(5)个人促进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6)一般的抽象的人并不存在,把人假设成相似的,试图对人进行算术平均,是注定要失败的。

(7)个人能够应付对他们的全部能力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孔茨实际上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社会学的情感人假设、权变理论的复杂人假设等,都能兼容并收,同时渗透进自己的观点。但其基本思路,还是保持着法约尔奠定的经验概括和实践验证风格。

至于孔茨对管理职能的具体论述,可以去读他的教科书,这里不多介绍。显而易见的是,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不仅仅能够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而且也会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宗旨。从韦里克对教材的修订可以看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组织文化研究、战略研究、全球化浪潮、信息技术,统统被融入了这一体系。作为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孔茨对管理职能的研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迄今为止,它依然在管理学中引领着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