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生产力

深圳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李凤亮

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世纪80年代初,受一些优秀企业、文化书籍和咨询机构的影响,国内不少企业意识到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并试图实现文化管理。我认识的一位深圳企业家,以儒家文化进行企业管理,企业员工晨明即起、洒扫庭除、尊老爱幼、彬彬有礼、勤于学习、氛围和谐,不仅节约了诸多管理成本,还实现了企业逆势增长,常常令我赞佩。不过30多年过去了,真正实现文化管理的中国企业仍然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公司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状况。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公司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会取得成功。假设诚信、质量或者服务是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这个公司的文化就会鼓励员工这样去做。但在过去以解决温饱、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促使企业实现文化管理的土壤贫瘠。可见的事实是企业不需要诚信、质量或者服务仍然可以存活,甚至发展。所以,以坑蒙拐骗的营商手段制造假冒伪劣的市场产品,曾经是为数不少的企业盈利和成长的方式。特定环境下的企业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带有原罪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人们的意识中似乎成了一种正常现象。二是企业领导人和文化管理者自身对企业文化管理的认知度不够,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思维和方法。

经过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外部环境催生和促使企业成长的动力减缓,市场的主导者顾客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提升,企业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主导市场的企业行为面临着顾客越来越高的要求,倒逼企业不得不反思经营管理的模式。企业开始探寻他救和自救的可能途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精简规模、战略联盟这些管理手段被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追随,但难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困境。

不少企业也发现在追求短期利益的背后,付出了牺牲企业长跑灵魂的代价。失魂落魄的企业随时会被顾客抛弃,被市场淘汰,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找到企业的魂,并始终保持“灵魂附体”的状态,回归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文化管理的核心。

企业文化管理类的书籍也不少,但把相对虚无抽象的文化管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和实践,并创新成一套系统化理论和方法并不容易。王明胤先生为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作为国内个人文化缔造的倡导者和个人文化系统理论的创建者,其本身对文化的力量有深切体验,加之多年文化管理研究、实践、培训和顾问的经验,使他沉淀和积累了不少具有思想深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比如,企业文化的缔造须从领导人个人文化的缔造着手,并由此建立了个人文化缔造系统理论和方法;企业核心主张不能靠咨询机构来顾问,而要靠企业领导人内求,并给出了内求的可行方法;企业文化缔造的核心就是定位和聚焦理念,并给出了具体翔实的定位和聚焦方法。

与国内同类的图书相比较,本书呈现出不少特色和亮点。

一是独创性。与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相比较,书中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如企业文化“定位和聚焦”论、企业文化“金三角”和“银三角”结构、企业文化“金字塔”系统等,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虚泛的文化管理知识和方法。

二是系统性。传统的企业文化认知是基于对企业文化现象的静态结构剖析,而本书是动态的探索,不仅关注基本的要素和结构,还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和作用的过程,以及企业文化内部的影响和传播落地机制,形成了系统化的方法。

三是实践性。本书的理论和方法来自于管理实践,作者长期身兼企业文化管理、顾问等角色,有机会亲身参与操作和顾问企业案例,文化管理本身是一个需要特别理解实践背景,研究、教学和实践结合的管理模式。

四是丰富性。每个章节从基本理论分析开始导入,然后是实战方法的分析,再结合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容易掌握和借鉴。

五是可读性。一般的企业管理类书籍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枯燥,本书作者以随笔式的笔法写理论,以评论式的笔法解读案例,并穿插一些形象的图示,读起来显得自然、轻松,更像是一本管理笔记。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文化层面的竞争,要想成为基业长青的卓越企业,必须缔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文化缔造实战性理论和方法,很多企业领导人和文化管理者常常处于迷茫和困惑之中,更多企业的文化管理工作也一直处于抽象的概念、虚无的口号层面,理念和制度两张皮、制度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市面上有关企业文化管理的书籍不少,但内容过于空泛、理论化,对文化管理实践指导性不强。本书是作者对自身多年文化管理经验和众多优秀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总结,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可行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文化管理相关人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工作指南,也是一本适合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管理培训的手册。希望它的出版能对国内企业的文化管理实践有所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