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人人是媒体,为什么还需要媒体属性的公共IP?
人人是自媒体不假,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IP。
任何社会,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恒定的。过去,媒体往往被称为大众媒体,因为它是个体与大众连接的公共媒介。离开公共媒介,传播效率更低,比如口碑。
有些企业可以形成IP矩阵,有流量来源,如小米、阿里、京东。大多数企业没有IP,没有IP就意味着没有流量来源。
没有流量来源,要么在平台购买流量,如在阿里、京东买流量,要么通过IP导流,即通过媒体化属性的IP导流。
媒体属性的公共IP,就是连接、导流的媒介,实际上就是IP本身连接能力的变现,流量的再分配。如在Papi酱上的传播,在公众号上的软文等。
IP商业化:连接起点还是传播终点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逻辑,我概括为:发端于小众,引爆于传播,收获于大众。
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的话,超级IP更倾向于小众媒体。即使是传播量很大的超级IP也是如此。
判断是大众还是小众,不以传播量为依据,而是以影响的对象为依据。
原因很简单,不能以浏览量作为连接是否成功的依据,而要以能否激活高势能传播人群作为主要指标。激活了高势能传播人群,就能够通过超级IP的连接,开启传播的复制、进化过程。
这是IP化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之所在。传统媒体,阅读量决定于一切,阅读是终点。
超级IP只是连接器,连接是传播的起点。
从小众连接,在传播中引爆。这是利用媒体属性IP所要注意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千万级的点击之所以没有产生商业效果,就是把点击当终点,而不是把连接当起点。
在《思维病毒》一书中,作者提出一个传播中“进化”的观点:进化需要两件宝贝:复制,一定程度的忠诚;创新,一定程度的变革。
超级IP的连接,应该开启进化过程。复制,就是开启传播链。创新,就是传播过程中优化传播内容,比如UGC、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原创内容)。
社群:IP商业化的路由器
吴声说,“前端流量+后端商业”的简单导流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IP+社群+电商”的商业模式。这是IP电商的商业模式。
这句话等于宣告:靠点击量(浏览量)传播、导流模式的失势。而这个模式是近几年媒体属性IP传播、引流的主要方式。
“前端流量+后端商业”模式也被称为流量池模式,或流量批发变现模式。
超级IP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流量转化率太低的问题。
我补充一个流量变现的另一条路径:“IP+社群+线下”。这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可以与IP电商并行不悖。
前面已经提到,点击不是终点,要成为连接的起点。中间的发酵过程就是社群。
在施炜老师提出的三度空间中,“线下→社群→网络空间”,这是从线下到线上传播路径,是利用可控资源完成传播发酵的路径。
“IP+社群+电商”和“IP+社群+线下”,是利用外部传播资源商业化的路径。
无论哪了种路径,都不再是“流量→商业”的简单引流逻辑,而是社群的再发酵、催化、进化。
无论哪种商业模式,社群发酵都难以回避。所以,吴声说,社群是连接内容和商业的中间环节,是连接的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