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如何把企业做大

乘法原则,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经营方式在某一地区成功,那么可以把它固定下来,通过特许经营的手段把它在许多地方复制拷贝。每个复制单元产生类似的效益,企业整体的规模就随着新的业务点的建立而成倍增长。

企业家大多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大。许多人信奉拿破仑的名言,认为不想当第一的经营者就不是好经营者。

把企业做大最简单的做法,是让企业有机地成长:企业从无到有,人员从少到多,产品从单一到系列,区域由局部到跨地区。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自然数的概念从零到无限。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就我的经验,这是个低速但相当稳健的扩张方式。

较为复杂的做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盛行的通过收购与兼并进行扩张的办法,如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之类。国内时髦的资产重组、资产运作的做法也可归入此类。与这个方式相对应的数理逻辑是加法,当然采用这类手段的企业家希望达到1+1>2的效果。但倘若把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全部相加,我相信最后数学真理1+ 1= 2还大致能够成立。也就是说,做得好的企业兼并可能得到远远大于2的效果,但大部分企业兼并后只有小于2的结果。

较少为人知的是以乘法原则进行扩张。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经营方式在某一地区成功,那么可以把它固定下来,通过特许经营的手段把它在许多地方复制拷贝。每个复制单元产生类似的效益,企业整体的规模就随着新的业务点的建立而成倍增长。美国也许是这种扩张模式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国家,麦当劳、柯达是以乘法原则做大的典型。国外的经验显示,这是一个高速度、同时又相对安全的扩张模式。但国内尝试此类方法的企业却经常失败在拷贝的质量出了问题,虽然乘数增大了许多,但基数在缩小,以致最后达不到扩张的效果。

难于解释的是以乘方或幂的原则进行扩张,这越来越多地在IT行业中运用。用一个还不太为中国企业熟悉,但在欧美管理软件行业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SAP公司作为例子,可能更容易了解这类公司的做法。SAP成立于1972年,2009年的营业收入约为1066亿欧元。成立以来,其营业收入一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世界500强70%~80%的企业都是SAP的客户。

SAP开发了企业管理系统软件,并以模块方式分割,以便企业根据需要购买。这是一个知识性极强的产品,自然它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咨询和培训。SAP并不垄断其产品的咨询和培训业务,尽管这是一项极为赢利的业务。SAP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产品开发的同时;极其重视培养围绕其产品提供服务和咨询的伙伴企业,使得众多企业愿意仅仅以SAP系统为背景工作。作为核心的SAP的营业收入仅仅是这些伙伴企业的1/10,但正是这些众多的伙伴企业使SAP软件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准,有着近乎垄断的地位。表面上看,SAP失去了许多自己可以得到的收入,实际上SAP借助这些10倍于其力量的外力使其成为行业的中心,其自身规模也因此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自然,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扩张,但跨行业看一下,往往能够得到在本行业中得不到的启示。扩张方式的创新,有时能为一个表面看来毫无出路的企业带来生机。

宋博士经营微博:

◎一个美国管理学者把销售归纳成A=B×C,其中A是销量,B是关注自己产品的人数,C是成交率。这个公式应该改为A=B×C×D×E,其中D是客户回头率,E是客户推荐率。按照这个公式,提高销售的一个方向就是提高A:尽量扩大接触到自己产品的客户数量,尽量扩大客户接触点。做法可能是做广告,开更多的店,招更多的人,利用更多渠道;另一个提高销量的方向是提高成交率C:可能的办法是提高产品的价值和吸引力,通过培训和训练提高销售人员的能力,设计有吸引力的促销手段等。但如果仅仅关注前两项,一个公司的业绩可能忽上忽下,或者增长乏力。任何公司都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客户的回头率,找到自己提高客户回头率的办法,这是经营模式的一个关键。最后,找到新客户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提高E,提高客户的推荐率。提高客户推荐率办法有二:一是简化推荐的过程,二是给推荐者激励。

◎一个人在“围脖”上粉丝的多少,似乎也遵循这个销售定律。A=多发布“围脖”,让尽量多的人看到你。B=发布有吸引力的“围脖”,让看到你“围脖”的人大比例地成为你的粉丝。C=持续保证你的“围脖”质量,让老粉丝不断回头。D=你的“围脖”不断被转发和推荐,让你接触到大量“新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