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奇冤刘义符

我们就先从宋少帝刘义符说起。

宋少帝刘义符(406—424,小字车兵,刘宋第二位皇帝),为宋武帝刘裕的长子,出生于东晋义熙二年(406),10岁的时候被立为豫章公世子(一说为6岁)。永初元年(420)刘裕受禅,宋朝建国,立为太子,时年15岁。永初三年(422)五月癸亥,宋武帝驾崩,太子刘义符于当天即位。刘义符为人如何?《宋书》本纪说他“有膂力,善骑射,解音律”,可见,刘义符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因为他不仅力气很大,善于骑马射箭,而且懂音乐。

宋武帝临终之前,为少帝刘义符安排了一个辅政班子。他们是:中书监傅亮(374—426,字季友,籍贯北地灵州即今宁夏吴忠)、司空徐羡之(364—426,字宗文,籍贯东海郯即今山东郯城)、领军将军谢晦(390—426,字宣明,籍贯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实事求是地说,宋武帝为少帝所安排的辅政大臣,都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是,少帝刘义符对他们却并不认可,因为他们的权力过大,让少帝感觉自己如同傀儡。于是,刘义符就想起用自己选中的人员。就这样,辅政班子和少帝刘义符之间就发生了权力之争。傅亮、徐羡之、谢晦三人合谋,联合江州刺史檀道济(?—436,祖籍高平金乡即今山东金乡,出生于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扬州刺史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琅邪临沂即今山东临沂)等人,于景平二年(424)五月发动政变,废少帝为营阳王;六月,徐羡之又指使中书舍人邢安泰将少帝杀害。当时,少帝刘义符只有19岁。

废杀少帝刘义符自然得找出理由,因为如此重大的事件,必须对天下人有个交待。然而,少帝刘义符在位也不过是短短的两年时间,而在此期间他又没有多少实际权力,对外发布的政策措施,基本上由辅政大臣们做出。形格势禁之下,政变的发动者只好从少帝的“私德”方面做文章。他们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出了一道诏旨,罗列出少帝的种种“恶行”,用以说明废黜少帝的合法性:

(1)在宋武帝、懿皇后的丧期中,吃肉喝酒、歌舞升平、选纳妃嫔,——是为“不孝”;

(2)重用群小,大兴土木,造成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为“祸国殃民”;

(3)滥施刑罚,殴打无辜,造成国家监狱人满为患——是为“残暴”;

(4)不知人君大体,没有人君之修养——是为“无德”。

如果这道废黜令所言不虚,也就是说少帝真是如此“不孝”“无德”“残暴”“祸国殃民”,那么,废了他、杀了他,就是值得称颂的正义之举,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幸事。

不过,历史的真相却是,这道废黜令为少帝所罗织的“罪名”中,除了第四条还勉强算是有点真凭实据外,余者皆为“欲加之罪”。例如,说少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滥施刑罚,根本就是诬蔑,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刘宋一朝大兴土木,是在宋文帝元嘉时期(424—453)。退一步讲,少帝在位只有短短的两年,就是有心大兴土木,也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个时间!

至于说少帝“无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当指少帝在父母丧期内声色犬马、吃肉喝酒等种种“不孝”行为,可是有什么证据呢?没有,除了这道命令以外,绝无旁证。

其二,就是诏旨所说少帝“居帝王之位,好皂隶之役;处万乘之尊,悦厮养之事”,此事当是指少帝在华林园中“为列肆,亲自沽卖”而言。据记载,少帝平常喜欢在华林园中玩这种模拟市场买卖的游戏。被废黜的当天,他还在和侍从们玩这个游戏,对于所发生的政变丝毫没有觉察或预感。这表明,少帝刘义符对于辅政大臣们一直深信不疑,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们会发动政变。

通览有关历史记载,少帝的“恶行”不过就是废黜令所罗列的这些罪名,这些罪名要么是诬蔑,要么就是一些根本就摆不到桌面上来说的事情。因为所有这些“恶行”,充其量不过是少年人贪玩的天性而已,并非什么大的过恶。如果这些都可作为废黜皇帝的理由,那么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都应该被废黜!正因为如此,所以吕思勉先生在写到少帝被废时,就说:自古以来,放纵的帝王很多,少帝还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弱龄青年,即便偶有失德行为,未尝不能劝谏教诲,何至于行废立之事呢?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如果深究一点,就是辅政大臣的失职或推卸责任,因为宋武帝当初安排他们做辅政大臣,就是考虑到少帝年纪尚轻,希望他们尽力辅佐,而不是让他们行废立之事。所以,我的看法是:少帝即位不到两年就遭到废黜、杀害,而且还要承担“荒主”的恶名,实在是千古奇冤!

由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辅政大臣策动的政变,将宋文帝刘义隆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们之所以选择刘义隆,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刘义隆的性格比较温和,容易驾驭。因为按照顺序,即使废黜少帝刘义符,也轮不到刘义隆继承大统,应该是由二皇子广陵王刘义真(407—424,字车士,刘宋宗室,宋武帝刘裕次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异母兄弟,420年封庐陵王)继承帝位。但是,刘义真性格“严断”,徐羡之等人担心驾驭不住,所以就在废黜少帝之前,以辅政大臣的名义,于景平二年(424)二月,先将刘义真废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众多帝王中,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刘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初封宜都王,424年即帝位,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还算得上一个“明君”。他在位时间长达30年,有“元嘉之治”的美称。徐羡之等人发动政变,废杀宋少帝刘义符,改立刘义隆,当时可能只考虑到刘义隆的“宽叡慈仁”,却没有想到,“宽叡慈仁”往往也就意味着城府很深。徐羡之等人把刘义隆扶上了皇帝宝座,刘义隆却并不领他们的情。元嘉三年(426)正月,宋文帝下诏,诛杀徐羡之、傅亮、谢晦。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亦被诛杀。这几个人都是发动政变,将宋文帝扶上皇帝宝座的有功之臣。但是,宋文帝对他们非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把他们一个一个除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宋文帝诛杀檀道济,我们不谈,因为此事确有自毁长城之嫌。诛杀徐、傅、谢三位辅政大臣,就必须说一说了。当然,对于其中原因,我们也可以笼而统之地归结为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但是,就一个具体的个案来说,这样的解释却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政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权力之争所引起。

我们这里想强调指出的是,宋文帝先后诛杀对自己有拥立之功的大臣,心理方面的因素很重要。因为,宋文帝深知一点,那就是自己的哥哥少帝刘义符并没有多少罪恶,却被辅政大臣随随便便地废黜了,他又焉知自己不会重蹈哥哥的覆辙?万一哪天这些辅政大臣一个不高兴,自己会不会也面临同样的命运?这应该就是宋文帝诛杀“有功之臣”时候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