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敌众,智不尽物。译: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胜过众人的;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不能尽知万物的。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任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听不一则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则愚智不分;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君人者合符犹不亲,而况于力乎?事智犹不亲,而况于悬乎?故其用人也不取同,同则君怒。使人相用则君神,则下尽。下尽下,则臣上不因君,而主道毕矣。(出自《八经》)
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要成大事,必须集众人之力、结众人之智。如果君主遇事只靠自己猜度的话,对了,则花费自己的经理;错了,却要自己承担责任,这是不符合君主这个角色本义的。因此韩非子提出一个观点: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治力,上君尽人之智。
进而韩非子提出了一套君主决策方法:
第一步,遇到事情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一一听取意见,然后再集中讨论。这是因为:
如果不事先一一听取意见,臣子后来发表的意见就可能有悖于他原先的看法,这样就不能分清他们的愚智了。
如果只是一一听取意见而不集合起来讨论,自己就会犹豫而不能决断,事情也解决不了。
第二步,开会讨论后,有主见选择其中一种。这样就不会有掉入臣子所设陷阱的危险。这个过程中,君主要先让臣下发布意见,然后威严地责令他完成。君臣发表意见时,一定要有记录。
第三步,考核:对参与出谋划策的人,等事情发生后验证其计谋是否正确;对参与办事的人,等功效出来后验证其办事之成败。然后再根据验证结果,进行赏罚。事情做成了,君主收取功劳;计划失败了,臣下承担责任。
然后韩非子又强调了君主的角色定位,即对于符合性验证这种很容易的事都不亲自去做,何况对需要用力的事呢?
最后韩非子又提出,君主在用人时,不取彼此意见相同的人,意见相同,就要严厉斥责。使臣下意见有别,就可以相互为君所用,那么君主就会神秘莫测,臣下也会竭尽所能了。臣下竭尽所能,就不会向上钻君主的空子,这样君主对臣下的控制就完美了。
概言之,本小节要点有三:
1、 君主处事是通过集结众人之智、众人之力进行的,不是靠个人匹夫之能。
2、 给出了一套闭环的决策机制,这套决策机制是以通过集智和对臣下的驾驭来确保决策质量的。所谓对臣下的驾驭,就是把每个人责权利精密地统一起来,使他们不得不竭全力出谋、做事。
3、 通过以臣制臣来实现对臣下的驾驭。所谓以臣制臣,不是指那种肤浅的让臣和臣直接PK,而是指君主汇集臣子们的智慧,以其相异出彼此质询,从而对每一臣子都形成优势性压制,让其不得不极尽所能。其核心精神,还是一个集智。
【评】:
本小节是韩非子“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的以静制动思想(见《主道》)的应用体现。
集力是显性的,结智是隐性的,如何结智的学问更大,所以君主之道主要体现在结智上,术的应用也主要围绕结智展开,以术结智的手段在“一听”注:一一听取意见。、在“公会”注:开会讨论。、在相用注:用臣下意见去彼此质询。、在合符注:验证。;过程目标在让属下无私心、无保留献智献力;总目标则在做出最好的决策。以上是本小节核心宗旨所在。
我补充一点,公会时,应留意让不同意见进行现场交锋,君主要借助这个交锋权衡利弊、优劣,进而做出最终抉择。
事实上,本小节所论“主道”,不过是第一篇中提到的守寂静、无为而治、以静制动、高维博弈、循名责实等基础原则和心法的具体应用而已。如此去阅读本书,就能打通全书的层次结构了。
从企业管理视角看本小节,借鉴意义很大。以我平素所见,很多企业领导者在如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改善:
1) 遇事要真正集结领导班子全员的智慧,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有看法就省去结智这个过程。如果老是这么做事,要班子何用?
2) 要一一听取意见,甚至做记录,其意义不仅仅在把意见收集全,更在于通过决策过程对每个成员进行言实参验,知其愚智、知其立场,让他们都不能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进而赏罚随之,这样就形成一个责权利的闭环,只有养成这种做事方式,才能让每个成员遇事时都会竭尽智力。
3) 不能只凭班子成员是否和自己意见一致而确定好恶,甚至赏罚;要凭借个人意见、贤策与事实的参验确定愚智。我知道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关键在领导者自己修养的提高,要真正体认到个人最大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是一呼百应、山呼万岁的感觉,还是组织实质利益?
4) 决策过程要让不同意见进行“攻防”推演,一个方式是在会议上公开进行,另一个方式是在领导和下属一一交流时,借助甲的看法来质询乙的意见。
5) 重大事项决策,可以要求参与决策的下属用书面方式完整表述其个人的看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