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同技术路线的关键要素在于供应链的精准协作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
精准协作能力是指供应链信息在全链条的传递效率以及需求响应速度,通过供应链链条的数据采集以及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需求的快速响应。
动态调整能力是指供应链的柔性化能力,即供应链面临外界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动及时反应并做出快速适应调整的能力,供应链的动态调整能力通过基于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数据模型的驱动和创新供应链模式来实现。
围绕上述2个关键要素,给出产品形态数字化在2025、2030、2035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2025年,实现汽车供应链链条上关键业务场景数字化协同。在精准协作方面,支持供应链关键场景业务结果数据采集,支持供应链关键场景内需求数据的快速传递和响应,实现信息化系统集成率20%以上,订单交付周期缩短比率2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3周~1个月。在动态调整方面,可基于数据分析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需求预测等指导后续业务,实现系统预测准确率达到50%。
2030年,实现供应链全链条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协同,打造柔性化模式。在精准协作方面,支撑供应链从采购、生产、配送到交付等全业务流程的状态、过程以及结果数据的采集,可快速响应和柔性执行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汽车产品研发协同、运营协同、物流协同等上下游协同业务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信息化系统集成率60%以上,订单交付周期缩短比率4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周~2周。在动态调整方面,基于数据平台和数据模型,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和预测机制,增强供应链柔性化能力,实现系统预测准确率达到70%。
2035年,实现供应链全链条多级供应商、多级用户等全场景网络化协同,打造智能化个性定制的F2C(Factory to Customer)模式。在精准协作方面,支持供应链全链条业务流程及多级供应商、多级用户、设备、网络数据的智能感知和智能采集,通过去中间化、扁平化管理实现流程的优化创新,在线敏捷响应和精准执行个性化、全维度、全周期的全链条供应链合作需求,实现信息化系统集成率90%以上,订单交付周期缩短比率10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周以内。在动态调整方面,基于生态赋能平台和大数据决策模型,支持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在线智能跟踪、认知协同和自学习优化,增强供应链订单响应、生产排程、需求预测等个性化定制流程的智能决策能力,实现系统预测准确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