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些自己以为的挫折,一些自己以为的委屈,我们会心里很难受、很痛苦,仿佛有种活不下去的感觉,而实际上通过看书学习,我们会发现自己以为了不起的事情其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自己以为委屈的事情其实一点也不委屈,咬一下牙、跺一下脚也就过去了,也就不计较了;或者学得更聪明了,我惹不起你,我就躲你,或者就不和你打交道还不行吗。通过不断的保持看书学习的习惯,能够把阶段性的烦恼降低,能够把阶段性的忧愁化解。
有些人不想活了,要么是事想不明白,把小事想成了大事;要么是事想得太明白,把大事想成了小事。人生多恼事,多是自扰之。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是一件很傻冒的事情。在今天知识爆炸、知识泛滥的时代,如果什么都学,什么都看,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学了无用,三是学了不精。所以,一个人判断自己学什么显得尤为重要。上篇我们讲了为什么读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知道了读书的目的,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该读什么书:一读强心健体之书,二读专业精业之书,如果还有闲暇,也可以随便读点你爱读的书,不管有用无用,多少都有点用。
未成年的时候,学习能力强、精神状态好、未知空间大,各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学一点;进入青年,养家糊口、兴家立业,就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进入中年,前狼后虎、上老下小、人到中年、业务不精,人生不兴,精业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到了老年,时间充足、没事找事,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很好。
每个人可根据自身的环境,自身的工作,自身的条件,自身的兴趣,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计划,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习惯,当做一种爱好,当做一种工作,当做一种必备,当做一种生活。长时间坚持这个学习计划,时间长了,这种学习的效果就会显示出来。
读书学习越多,生命的厚度就增加了,生命的强度就更有力了,生命的质地就更纯粹了,我们常说人生有四重境界:第一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第一阶段,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说得咬牙切齿、道貌俨然、理直气壮,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往往是很多的;第二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第二阶段,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害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第三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第三阶段,敢于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敢于做出一些决策和判断;第四重: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第四阶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多未知的东西其实也能够有所认识和见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升级迭代的过程,我们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从一重境界进入到另外一重境界,从1.0版本升级迭代到2.0、3.0、4.0.
我们很多时候都处于人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杀伤力是很大的、破坏性是很强的,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惧,无知者无罪,无知者有理,无知者有力,往往把第二、三、四阶段的人搞得一点办法也没有,道理讲不通,方法说不对。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我最喜欢和聪明的人一起工作,因为可以不管他们的尊严”。聪明的人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能够很容易判断和鉴别别人的对与错,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往往都是认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和这种人在一起,往往是很辛苦、很痛苦的,他们会把歪理讲成真理,把偶然当成必然,把未知说成有知。
我一直乐意沉迷于营销咨询这个工作,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认为咨询是很好的学习型工作,要把客户服务好,首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在跟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向客户学习,咨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向客户学习,向市场学习、向竞争学习,只要通过每次不断的学习,我们才可能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深感自己的学习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无法完全满足客户的需要。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学营销、学产品、学品牌、学战略、学管理,就营销这个范畴我都认为太大了,都无法完全的学习,都要聚焦一些内容来学习,从业17年,一直都在学习营销、研究营销,但还不敢说精于营销。
学无止境;专无止境;业无止境;精无止境。
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不好的学习方法事倍功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曹操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咬文嚼字,来回琢磨。曾国藩小时候,也不聪明,读书很是费力,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到曾国藩家去偷东西,见曾国藩在读书,不敢轻易下手,一直到天明,小偷把文章都背下来,曾国藩还没有背下来。毛主席读书有做点评的习惯,就是看到一个什么地方,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不是读死书,不是死读书。
书本上的东西只是知识;对知识的看法和见解是认识;书本以外,看法以外,是见识。只要把知识变为认识,把认识变为见识,才是有效的学习。把人家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甚至把人家的东西变为更好的东西,把人家的东西变为改变自己行为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效果和目的。
看到一些好的知识,要参照,要映射,要反馈,要共鸣,这样,知识才会潜移默化的进入我们的脑海;看到一些好的方法,要试用,要应用,要敢用,这样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学习,当然不仅是说要经常看书,还有很多非看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向同行学,向外行学,向市场学,向客户学……。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工作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学习的精神,一种学习的状态,我们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呢?我们的工作肯定就会越做越好。
我们之所以能够帮助一些企业做一点咨询,不是我们有多厉害,有多牛,老板都比我们厉害,客户都比我们牛,只是我们始终保持了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来开展我们的工作。一到企业,老板什么都给我们讲,什么都给我们说,什么资料都向我们开放,我们只不过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和视野来看这些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做咨询,是因为我们向100家以上的企业学习过,是因为我们始终保持向客户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来开展我们的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规律:凡是热爱学习的公司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企业,我多年服务的一家企业——四川铁骑力士,就是一家热爱学习的企业,老板雷文勇自己家里就有一个藏书十万册的图书馆,到每个分公司老总办公室,看到的最多的就是书。由于具有旺盛的学习能力,整个公司充满正能力、充满热情和激情,公司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短短的十年时间,从几个亿做到了上百亿的规模,旗下鸡蛋品牌圣迪乐还是中国鸡蛋第一品牌。凡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公司都是一个比较沉闷的公司,整个公司缺乏生气与动力,缺乏活力与激情。还有一些企业,老板自己不学习,却整天要求员工要学习,学习流于表面,学习流于形式,学习重形不重神,一个自己都不怎么学习的老板,怎么会有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和组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有时间上的坚持、要有数量上的累积,要有质量上的飞跃。我个人也有我自己的学习恶习,一是想办法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二是坚持把这本书读十遍以上,虽然我曾经是学霸,但实际上我这个人有点笨的,很多东西看一遍就忘了,看一遍不如不看,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精力,要看就看十遍以上,狠一点,就看它个二十遍,这样才感觉自己把这本书看懂了一点,当然,偶尔还会发现这本书之外的知识,我还听说有些人看书是看一百遍以上,实在是了不起。很多书,看第一遍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时间久了,你也不知道好在哪里了。再看,再看,再看,你有时会发现这本书也不怎么好,不怎么好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因为你发现作者所讲的,所说的,你自己好像都知道了,都明白了,甚至发现有些地方说得还不是完全正确,这个时候,你会发生看书的价值真是太大了。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就是看书,人家有可能花了一辈子心血来写的东西,几十块钱就被你占有了。世界上就简单的奢侈就是看电影,人家花几亿美金拍出来的东西,被你几十元就消费了。想捡便宜,就看书吧,想简奢,就去看电影,太值了。
要学,就要认真学;要学,就要学到手;要学,就要学到脑;要学,就要学到心;要学,就要学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