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注:以臣侍君。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慼。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出自《有度》)
韩非子列出了君主理想中的贤臣标杆:
1) 忠心不二,不会易主而侍;
2) 从不推辞任务,完全听从安排;
3) 听命做事而无个人是非之见,不会非议君主;
4) 口目手足奉命于心,绝无私行
5) 不偏袒贤智之人,无私党。
于此相应,韩非子批判了不廉、不忠、不仁、不义、不智的几种情况。他认为“轻官禄,易去亡,以择其主”是不廉;违反君主意愿强行进谏是不忠;施惠谋誉、收买人心是不仁;隐居议政是不义;恃外国而挟君主以谋私利是不智。
【评】:
我认为,其中的“不廉”、“不义”两项,重点是批判道家和杨朱贵己的思想,“不忠”、“不仁”两项,重点是批判儒家。“不智”一项主要是批判纵横家。
韩非这些批判的核心依据是同一个,即“以私废公”。从中我们可以间接看出,在韩非这里,“法”是同“公”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公”是“法”的基本属性。法家持“性恶”论,否定了人会自觉为“公”的,那么要确保“公”的利益最大化,就只有一条路径,那就是奉法,因此,凡是不奉法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法家反对的对象。
同时,韩非子把国家与君主又绝对化地绑在了一起,这个观念的合理性是要受质疑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过度提倡“集体主义”,势必会走向哈耶克批判的“集体主义必将走向奴役之路”。事实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所以秦才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相对而言,我更欣赏孟子在这方面的看法,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大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