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而后能静”,你有了这个定力后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就是一种“静气”。诸葛亮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很多人把它写成书法作品装裱起来,挂在书房或办公室,就很有味道。
宁静致远,为什么宁静能致远?因为“静”对人行为做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我们遇到危险、遇到挫折的时候,遇到人生中很关键的时刻、遇到命运转折点的时候,往往都特别容易乱了方寸,失去了主意。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静气的人,不冷静就会患得患失,心乱如麻,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去判断利害得失,也就无法准确地认识和判断形势,乃至无法采取最恰当的行动。所以“每临大事有静气”是很关键的。
我们书院有一个朋友,年前出了一点问题,电话也不通,找人也找不到了。前几天来电话,说自己年前被抓了,在局子里待了两个月。这当然算是人生中的大事、大挫折。我们见面之后,他非常感慨,说我这几年没有白在书院学传统文化,在里面的时候,他脑子里冒出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随时保持一种静气,使自己不乱方寸,清醒明白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然后沉着应对出现的各种局面。当然,现在他的事弄清楚了,是个冤案,也就太太平平出来了。
所以,静气非常难得,需要有定力功夫的人,才透得出这种气质来。古代选拔人才是要看相的。一般人以为,看相就是看看人的五官面貌长得怎么样,比如鼻子怎么长才对,耳朵怎么长才有福气,眼睛怎么长才是贵人,等等。其实,从“相法”上看,这只是看外相而已,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看一个人的“内相”,也就是精神之相。内相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静气。你能否承担责任、能否做大事、能否成就大业,都要看你是否有静气。有静气的人就能够承担大事,没有静气的人,往往就做不成什么事情。
我们平常也看得到,一些人不管是开会也好,还是朋友聚会也好,总是坐不了几分钟,就手不停脚不住,一会儿把手机拿出来玩,一会儿东说西说,一会儿又东跑西跑,三五分钟就要上一趟厕所,总之磨皮擦痒,不得安静。这样的人即使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做点小生意还行,但肯定成就不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