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广东十三行总商,怡和行主人。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伍秉鉴位列其中。
商业不仅是一种竞争关系,它是一种超越竞争的诚信关系。用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年)的话说:“商业的根本是建立在性价比基础上的诚信关系。”
与世人通常认为清朝闭关锁国相反,在鸦片战争前长期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商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最适合做生意的地方之一。在1856年广东十三行被英国侵略者焚毁几年后,作为长年在那里做生意的“老广州”,美国商人亨特(William C. Hunter)故地重游,他当时不无伤感地写道:“由于与被指定同我们做生意的中国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们众所周知的诚实,都使我们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任何一个曾在这里居住过较长时间的‘老广州’,在离开商馆时,无不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10
不仅是当时的经商环境,中国商人的诚信、慷慨也一直为西方商人所称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怡和行主人、十三行总商伍秉鉴。他以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商业不仅是一种竞争关系,它是一种超越竞争的诚信关系。用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话说:“商业的根本是建立在性价比基础上的诚信关系。”
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记录了伍秉鉴是怎样“诚实、亲切、细心、慷慨”。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这位美国商人一直无力偿还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面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归国。
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为他在太平洋两岸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关于伍秉鉴的慷慨、大方,亨特还举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我们替他贩运了一批由产地订购的生丝,赚很多钱。他命令把卖得的钱以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汇票的方式汇回。但是我方的经营者却将这笔款子贩卖了英国货,结果使他损失了数万元。我们对他说我们应当给予赔偿。这位老人却回答:“让我想一想,明天再说。”第二天他在办公室里说:“请你写信给C先生,请他以后要多加小心。”他说话时,以杖击地,以示着重。他接受了那批滞销的英国呢绒,拒绝接受任何赔偿。
如果我们将商业的根本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结果有时是意想不到的。美国休斯可公司创建人比尔以350美元起家,在短短10年内发展成拥有1000万美元资产的美国最大的皮鞋制造商。在创业初期,比尔深知自己财单力薄,不可能单凭个人实力与同行竞争,必须联合外界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做到这一点须靠诚信。
一次,休斯可公司生产的白鞋带、白扣的软皮鞋在辛辛那提州失去了销路,零售商天天打电话要求退货,这可急坏了负责这一地区的批发商古佳伦,他连夜赶来找比尔商量对策。如果把货收回来,积压在家里,批发商将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尔说:“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局面,我决不会让你受损失,你把白带白扣的皮鞋统统收回,送到我这里调换别的式样的鞋。”古佳伦感动地说:“但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吃亏呀。”比尔回答:“我们都是一家人,谁受损失都一样,这事理应由我来处理。”这件事传出以后,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对比尔更加敬重了。他们不仅全力推销比尔公司生产的各式皮鞋,而且在比尔遭到灭顶之灾以后,自愿组织起来,帮助比尔渡过难关。
有一年,河水决堤把比尔用贷款新建的现代化皮鞋厂冲得一干二净。在他万念俱灭的时候,比尔销售网中几个较大的批发商登门拜访,鼓励他重整旗鼓。一位批发商爽快地说:“你放心,只要你肯继续干下去,钱的事包在我们身上了。”另一位说:“过去,我们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我们,现在我们也决不能昧良心,袖手旁观。”5天后,那几位大批发商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几百位批发商的集资大会,仅仅两个小时,就凑齐了比尔重建新厂所需要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