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管理学界的牛虻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以批判性著称,他在管理学领域几乎展开了全方位的挑战。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的是机械工程,到麻省理工的斯隆商学院读管理学。写博士论文时只选了五个样本,他的导师担心论文中的样本太少有可能影响答辩,他自信地认为五个样本足以反映出管理的本质。当他把博士论文改写的专著《管理工作的本质》投给出版社时,他认为这本书足以在管理学领域成为经典,却遭到了十五个出版社的退稿。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流派,揶揄几乎所有的管理学大师。否定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权威,但他绝不是“口炮党”,而是在批判的同时提出富有洞察力和建设性的创见。

明茨伯格认为,以往的管理理论纸上谈兵者居多,与真正的管理场景存在隔膜。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概括出管理活动的六大特点:一是工作的紧张和繁重。管理者要同时考虑差别极大的不同事务,而且管理工作没有完成标志。二是工作的简短、多样和琐碎。其他职业都在向专业化、单一化发展,而管理工作往往是一堆杂碎事务,经常需要中断,多件事情一起上手,管理者尤其要保持对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敏感和直觉。三是把现实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管理者十分重视活跃信息,新信息有优先权,还特别重视碎片信息,闲谈、推测和传闻在管理信息中具有特殊意义。四是爱用口头交谈方式。文件、电话和临时会晤等沟通方式,其重要性是反序的。五是处于组织和外界联系的“瓶颈”。管理者要同上级、外人、部下三个方面保持联系,在组织内部的关系上主要不靠命令与服从的上下关系,非线性关系比职权关系更重要。六是权力和责任混合一体。上层指挥者更容易受制于人,更像木偶,其主动性在于领导人具有初始决定权和联系控制权。切合现实的管理学,应当围绕这六大特点来构建。

明茨伯格最有名的贡献是提出了管理角色理论。他把管理角色分为三类十种,具体是:人际关系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沟通类(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类(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这十种角色的名称不难记住,但要理解十种角色的内涵并不容易。所谓人际关系类,与中国常说的人际关系不一样,是指正式组织构建形成的组织关系。所谓挂名首脑,也不是国内常说的那种挂名,而是标志着承担组织责任。挂名云云,是指不涉及信息处理和决策,而不是荣誉称号。再拿信息沟通类角色来说,为何接受信息的监听者是一个角色,而发布信息却需要分为传播者和发言人两个角色?这里面的奥妙在于对内发布信息和对外发布信息的差异。传播者对内发布信息,其角色是管理性质的;而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其角色是专家性质的。如果一个医院院长给医生秀技术,就可能招致医生的反感,同样是这个院长给患者家属解释住院问题,显示不出专业水准就会损害医院声望。企业家角色是entrepreneur,并非国内常说的老板,而是指创业、创新、冒险者,其关键在引发变革。故障排除者则类似于消防队,其要害在恢复常态。企业家和消防队是对应的两种面相,前者要设计并发起可控变化,后者要消除或抹去非预期变化。资源分配服务于决策,是业务围绕资源分配转,还是资源分配围绕业务转,可反映出组织的不同传统。只有对这些角色有精准的理解,才能运用好这一理论。

通过对管理角色的界定,明茨伯格对如何按照不同角色展开管理工作,根据角色实际展开管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所有建议的共同点是不从本本出发,而从实践出发,面对管理的真实情境,帮助管理者跳出工作中恶性循环的怪圈。可见,明茨伯格的管理学,本质上是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的管理学。

从实践出发,明茨伯格除了提出角色理论外,还批判了战略计划论,提出了手艺式战略;批判了MBA教育,提出了新的管理教育方案。他就像原野上的牛虻,大海里的鲇鱼,叮咬着昏昏欲睡的牛群,驱赶着无精打采的鱼群,以激发它们的活力。在有些地方,明茨伯格显得偏激。然而,这正是他的成就所在。在明茨伯格身上,充分体现了“无偏激就无深刻”的理论创新之道。他给中国的《IT经理世界》读者有一个题词:“Learn from everyone,Copy no-one!”(向所有人学习,而不要拷贝任何人!)这恰恰是明茨伯格自己治学特色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