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医院创新技术的艰难探索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经过几年发展,“互联网+医疗”主要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条以互联网公司驱动,另一条路以传统医院自驱动,这两条路相对独立,都没有释放足够的价值。前者亟待突破资质限制,提供核心医疗服务,后者面临医生资源有限,打通医药险价值链乏力的困境。

互联网医院是第三条道路。其价值在于通过先进技术整合产业各个核心环节,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运行效率,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民众。

1.第一条道路的探索

以互联网公司驱动的这条路径,典型代表是早期的春雨、好大夫与挂号网。他们以提供网络预约挂号、院外候诊、诊间支付、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便捷就医网络服务,或者以提供在线咨询问诊服务为主要服务模式。

“互联网+”医疗路线由于缺乏医疗机构资质,互联网企业对于整合医生资源存在障碍,在线咨询问诊主要利用医生的闲时时间。但是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生闲时时间非常有限,而基层医生的技能和信任问题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案。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依然反差巨大,通过在线咨询缓解门诊压力的作用有限。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由于没有医疗机构资质,这些企业仅能够提供咨询、预约挂号等医疗非核心服务,无法实现医疗服务闭环,这也导致企业难以盈利,纷纷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

2.第二条道路的困境

除了互联网企业天然的寻求驱动“互联网+医疗”路径之外,医院也逐步开启医院信息化到网络医院、线上院区的升级之路。例如典型代表是早期的北大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后起之秀浙大一院搭建线上院区,提供在线问诊服务。除此之外,省级统一挂号平台也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浙江、贵州、海南等地的统一挂号平台均开发有移动端APP,将患者导向移动端,并拓展移动医疗服务。

单体或医联体医院虽然也从医院信息化向线上院区迈进,甚至在进行区域内多层级的转诊通道的建立。这种连接更集中于以一家大型优质医疗机构为核心节点,向下垂直扩展到区域内的基层医疗机构,释放的是单家优质医疗机构的资源能力。而大医院可有效调配的医生资源紧张,建立网络通道,并不能从本质上缓解大医院的拥挤,基层医院无病可看的困境。

除此之外,医院在横向拓展价值链(医险药)和纵向跨区域连接(连接更多层级,特别是跨区域医疗机构)上整体乏力,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这一顽疾,同样亟待探索融合升级路径。

3.第三条道路的实践

鉴于前述两条道路各自独立竞争性强在实践中难以融合,新道路换了一种思维,着眼于合作,旨在实现“互联网+医疗”的“+”两端的充分融合,解决互联网医疗企业无法提供医疗服务与医院无法拓展连接两大问题。

互联网医院被业界看好,正在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态。互联网医院能够实现三方共赢,为医院系统、患者和政府监管带来巨大价值。

首先,互联网医院拥有线下依托或自建的实体医疗机构,能够具备全科医生建设的基础。在医院端,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基层医生的技能,提升基层首诊能力。另外,通过在线协作沟通平台,可以组建跨区域的专家与基层医生协作活动,向基层医生、基层医疗机构输出技术支持和培训工作。

其次,实现医疗大数据共享,推动分级诊疗发展。互联网医院为此建设了数据系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处方与在线医嘱系统、远程诊疗系统、处方审核与药品配送系统、支付与结算系统(含保险)等在线系统功能。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间的数据连通、数据共享,实现国家对医疗服务运行状况的整体感知,辅助医疗改革优化决策。

最后,通过互联网医院,不仅可将优质资源分享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用户可以便捷就医,降低医疗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分享到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辅助解决不发达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