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龙入海

2011年1月26日,春节前夕,一份标有“特急”的红头文件下发到了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九三粮油、中纺和三河汇福粮油等几家企业。文件是由国家发改委、粮食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标题为《关于下达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和大豆定向销售出库计划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决定向指定骨干企业定向销售国家临存菜籽油45万吨、大豆33.5万吨。这些原料将按照菜籽油8900元/吨、大豆 3500元/吨的价格销售给各个企业,而当时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高达4300元/吨左右,中间有约800元每吨的价差。

该文件还要求,在3月底前,各指定企业小包装食用油出厂价格、重点市场批发价格和直供超市零售价格均不得上调,各品种的出厂价格也均不得高于相应最高限价水平。以豆油为例,最高限价为9400元/吨。这一限价比市场价格每吨至少要低2100元。

具体分配数量引发多数企业的不满。一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市场所需。二是亲疏有别,并未按照市场份额公平分配。三是大家都希望尽量多拿大豆。

其实,限价早在2010年12月就已经开始。2011年1月,许多中小油厂停厂,益海嘉里的小包装油销售“被增长”,同比销量提高了一倍多,亏损不低于9亿元。限价只限小包装油、不限散油。严重的价格倒挂让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滑稽的现象。有人从批发市场、超市等终端大量购进小包装大豆油,直接去掉包装桶,倒进散装油桶,当散油卖掉,这样就能赚取散油和小包装之间高达2100元/吨的差价。整个行业被限价政策给搞乱了。

同期,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向中粮、五得利等15家面粉企业定向销售小麦原料,价格要比市场价每吨优惠100元左右,而条件同样是要求这些企业的产品短期内不得涨价。

2012年7月24日,新一轮的食用油涨价潮一触即发之际,国家发改委二度“约谈”中粮和益海嘉里,希望两大巨头能够保持国内食用油价格的稳定。此前,鲁花花生油在北京地区提价了15%,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花生油与中粮旗下的福临门花生油也各有8%~10%不等的涨价。最终,政府还是通过给企业一些补贴的方式,让企业稳住食用油的价格,度过这次涨价风波。

市场表现说明此前的努力未达预期效果,中国政府又放出了第三个大招:放龙入海。“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让中粮海外并购,拓展粮源。

在2014年3~4月,中粮连续对荷兰尼德拉(Nidera)20和中国香港来宝农业(Noble)21进行大并购。在一个月之内,中粮分别掏出12亿和16.4亿美元,买下尼德拉和来宝农业各51%的股份,创下了中国粮油业有史以来海外并购之最。并购后,中粮对这两家公司所实现控股的总资产价值约为110亿美元,使中粮在巴西、阿根廷、黑海地区、印尼等世界粮油核心产区拥有了优质资产。这是宁高宁真正的大手笔。

通过尼德拉和来宝农业遍布全球粮食主产区的贸易网络和经营能力,中粮在全球最大的粮食原产地和拥有全球最大粮食需求增量的亚洲新兴市场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粮食走廊,再与中粮在国内的港口码头、加工物流、品牌渠道相结合,全球的粮食产地到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之间变得天涯咫尺。

2015年12月,中粮再斥资7.5亿美元,低价收购了宝农业剩余49%的股份。中粮来宝农业被更名为中粮农业。

对于金龙鱼来说,市场地位已经稳固,不必担心与鲁花、多力等小包装油品牌的竞争。政府的价格行政干预,也只是短期行为,不会让金龙鱼伤筋动骨。真正能让金龙鱼害怕的,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谣言。

2010年,在金龙鱼深海鱼油调和油刚刚上市,上海世博会还未结束,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一个广告人在电脑前操纵鼠标,点下屏幕上的一个“发贴”小按钮,一篇标题带有“金龙鱼”三个字的长贴瞬间被发送到某个论坛上。这篇帖子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连始作俑者当时也可能没有预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