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遍尝五味

整个“五行”章中,第一段确立了五行与数的关系,第二段讲了五行体性,第三段则主要讲五行功能。而在五行功能的部分,则主要是以五味来体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一段关于“五味”的叙述,在中医里面特别受重视。你要判断一味药的属性,你尝一尝它的味道,那么就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是有点甘甜的,它就是针对土的,肯定要走脾胃去了;如果尝着很苦,那就是针对火性,就是要走心了……依此类推。这些都是中医里的说法。但是,为什么五行的一切具体功能,在《洪范》里只用“五味”来代替了呢?这是因为就人的感官来说,眼耳鼻舌身,什么感官最直接、最敏锐?舌头针对味觉是最直接、最敏锐。我们眼睛看一个东西,你能看出什么特别感觉来?人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耳朵听各种声音就更虚幻了,在各种感官的幻觉中,幻听的比例是最高的。虽然中国古典音乐,五音也是配合了五行,但是让我们去听,哪一个音调属于金?哪一个音调属于木?说实话,如果没有专业的音乐训练,很难听得出来。所以用耳听、用眼看、用鼻嗅、用其它的感官感知,都不如我们用舌头尝味道来得真切,正所谓“尝尽人间五味,方知世道艰难”。

《素问》中说:“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是讲五运六气的来源。玄者黑也,黑咕隆冬一片,同时又灵明活泼,妙不可言。这个玄天的感觉,在人看来就是道的感觉,在大地上则化生万物。大道化生出人的聪明才智,而精神之本体,也是来自这个玄之又玄的无形道体。那么,大地所化生之物,归纳起来无非五行而已,五行体性则直接显现在五味上。传统中医特别重视五味。大家要知道,中国古代大医都是要走遍天下啊!三山五岳、江河湖海,一方面是医者仁心,体验芸芸众生之生存艰辛;更重要的,是要到各个地理环境中去寻找药材、检验药性。如果你到了陌生的地,遇到了陌生的药材,不知道它的体性怎么办?那就取一点点来尝一尝啦!是哪一种味,自然就入哪一种性了。

《左传》中有讲到,晋平公因不节制女色而生病求医,秦国的名医医和给他诊脉,发现他已经没救了。为了让他列个明白,就告诉他一番医理:“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这里所讲,仍然是五行之体性,以五味居首,然后再生发为五色、配合成五声。由此可见,五行之一切具体功能,皆从五味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