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低端品牌青睐的五金店到批发商渠道一枝独秀,再到中高端产品专卖店和大卖场形式的异军突起,再到中高端产品调转车头向五金门店杀了个回马枪,建材产品的网点布局趋势已经不是用独家还是非独家、谁更适合能够回答的简单问题了。
对于独家还是非独家的问题,五金店似乎比专卖店的心态好。销售人员做网点拓展时,更多的是遇到专卖店的老板说“我要独家经销,你再开其他网点我就不做了”,或者是“火车站的网点别人都做了,我没兴趣”。你很少遇到哪个五金店的老板这么横,因为五金店的老板知道自己是“百家人卖百家货”,品类全是关键,品牌是次要,没有哪个消费者为了买一个配件会从桥南跑到桥北,五金店的消费是随机购买。专卖店老板认为自己是做品牌的,消费者只要选中了品牌就一定会买产品。消费方式不同,决定了五金店老板和专卖店老板的关注点不同。
建材行业的销售人员遇到独家经销商的“刁难”后,是知难而退投奔五金店渠道还是迎难而上搞定专卖店老板?
建材行业发展到今天,经销商知不知道独家经销的可能性有多大,尤其是专卖零售门店做独家经销?我估计90%的经销商都是这样盘算的——“能独家最好,不能也不吃亏”,还有10%的经销商的真实想法是“真烦,又来一个推销的”。
所以,面对这样的“刁难”,销售人员首先要辨别这是一个真问题还是一个假问题——经销商是想借着这个问题打发你,还是真关心能不能独家经销。要验证这个问题,其实方法也很简单。
一是看这个问题的提出时间。如果是进门没说两句话,经销商就提出这个要求,多半是假问题;如果是进入到合作细节谈判,经销商提出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是想努力争取独家经销。
二是当经销商提出这个要求时,你反问:“是不是同意独家经销商,你就能打款、进货、签合同?”经销商如果推脱:“我还要看看其他政策。”而不是乘势而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假问题,这个客户对你真没兴趣。
分清了真假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技术性地处理这个问题?有的销售人员告诉我:“如果有经销商要求独家经销,我就会问他如果独家经销,能不能只经销我们的产品,放弃其他品牌。”这个回答好不好,我只能说这个回答有局限性。除非品牌够大,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只会令谈话进入尴尬的境地。
还有销售人员告诉我,等装修了门店进了货,经销商就不能退出了,生意没做起来之前,有几个经销商有精力去法院告厂家。我只能说,遇到有经验的老经销商,你会死得很惨。
谈判、谈判,其实在下判断之前,都是可以谈的。前一个销售人员以条件换条件,方法可取,后一个销售人员先上车后买票,思路可鉴。若要将独家经销的应对方法副作用降到最小,可以尝试将两种方法融合一下。
怎么融合?先用条件交换筛掉只想碰碰运气的经销商。具体的话术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赵总,是这样的。我知道您很有意愿做我们的产品,所以,你当然不希望自家栽树,别人乘凉。但前提是,咱们得先让这棵树长大。您的要求我们完全同意,但是,您也得听听我们的要求,我们才能把这棵树养大。如果您要独家经销,我们是要收取××万元的市场保证金的,如果不是独家经销,您就不必交这笔钱。这个保证金作为您在这个区域里全力拓展市场的承诺。当然,我们会按银行的利率给付利息,按年度返回保证金。为了保证您顺利达成市场目标,我们在合同里也会规定,只要您能通过季度性的销售回款考核、陈列标准检查、推广效果评估,我们就绝对保证您独家经销商的权利。我们也会有专门的推广人员协助您完成指标。”
如果只想碰碰运气的经销商这时应该说:“如果不是独家经销,你们也会有专人来帮我做市场吗?”其实,这时他已经放弃了独家经销的想法,转而变成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如果经销商断然拒绝,直接说不,应该说这个经销商打心眼里就没有想过好好经销你的产品,没想过怎么投入市场,只是想顺个牌子。
筛掉碰运气的经销商和没有合作意愿的经销商,剩下的就是想好好干又认死理的经销商。一旦用好,就是清洁的核能源,一旦用不好,就是一场核灾难。
首先,能收到保证金一定要收保证金,钱是制约经销商最好的工具,这个问题后面还会说。其次,在经销商的合同中,一定要签一个正式合同和一个补充合同。
正式合同是公司的标准合同、格式合同,不容修改。有些销售人员图方便,将经销商提出的额外条件用笔写在合同里,或者自己加上一段内容,这容易让经销商认为你的公司太不正规,格式条款其实也是可以谈的。
补充合同一定要单独打印和签订。一是要表明该政策的特殊性(额外制定),即使要求经销商做额外投入,也会让经销商感到物超所值。二是重立文本才能使条款细化、周全。那些在格式合同上随便加塞几个文字说明的做法,都是日后引发冲突的根源。原则上,对经销商独家经销的对等条件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可以作为销售人员对经销商的印象分,经销商全力以赴,可以多给分,经销商朝三暮四时可以少给分。定量指标除了销售额,还应该考核新品贡献、最低总量库存、窗口产品库存等指标,越细越好,即使无法监控也要写上去。单一的考核销售指标,容易引发经销商恶性囤货和砸价,销售人员日后解决问题还师出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