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项目评审要素

12.13.1 项目计划评审要素

项目计划评审要素如表12-31所示。

表12-31 项目计划评审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计划制定

²  项目计划是否与流程定义的模板一致?裁剪或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²  是否利用了以前类似项目的数据来制定项目计划?

²  计划时是否考虑了返工、沟通和协调的工作量?进度计划时是否尽量缩短关键路径?计划时是否考虑了节假日影响?进度计划中前置任务是否设定?

²  SE是否参与了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

²  项目计划是否经过批准

2

里程碑

²  是否在项目进度中标识了所有项目里程碑和关键路径?

²  是否根据进度计划制定了里程碑计划?系统项目进度计划中是否明确标识出各里程碑点

3

需求

需求是否有变化?项目计划是否进行了相应调整

4

风险

项目有哪些风险?对于每条风险,是否考虑规避和应急计划

5

资源

项目计划中是否包含项目资源需求

6

评审

项目计划中的评审活动在计划中是否都有安排

7

质量

项目计划中质量目标设定是否较历史水平有所提高?是否制定了达标的措施

8

配置

是否制定了配置管理计划?进度计划中交付件是否设置完整,是否与配置管理计划一致?项目计划是否基线化

9

度量

PM是否安排了度量与分析工作(度量项裁剪、数据收集渠道、数据分析责任人和报告方式)

12.13.2 项目监控过程评审要素

项目监控过程评审要素如表12-32所示。

表12-32 项目监控过程评审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周报、里程碑

²  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规定召开了周例会、里程碑总结会议?是否包括了项目管理过程中所规定的议程?

²  项目经理是否按计划监控项目,并将监控结果记入周报?

²  是否发布了周报?周报内容是否完整?

²  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规定进行了里程碑总结?

²  通过周报、里程碑总结、度量分析等工作发现的偏差和不符合项,PM是否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2

日常任务完成情况

²  是否按计划进行了日常任务和问题的跟踪?

²  系统任务完成情况是否及时更新?

²  交付件是否及时交付

3

风险

²  项目经理是否在里程碑处对项目的度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监控?

²  项目经理是否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了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²  项目经理是否充分识别重复发生的问题,并将其作为重点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²  项目经理是否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并通过周报监控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²  项目经理是否分析纠正措施的结果,以决定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²  是否按计划持续更新了《风险跟踪表》

4

变更

²  对计划的变更(涉及项目里程碑的变更)是否按变更流程进行

5

度量

²  项目组是否按计划及时收集度量数据?

²  收集的度量数据是否完整、正确?

²  项目经理是否将度量分析结果以邮件、会议的方式通知到所有相关方

12.13.3 项目里程碑评审要素

项目里程碑评审要素如表12-33所示。

表12-33 项目里程碑评审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基线审计

²  工作产品是否齐备?工作产品版本是否一致?

²  是否发布了基线?是否执行了基线审计?

²  所有工作产品是否都已经过评审?

²  是否发布了配置状态报告

2

里程碑会议

²  会前是否准备了里程碑报告?是否召开里程碑会议?

²  团队成员是否都参加了里程碑会议?

²  里程碑会议上是否对前期工作进行了总结?里程碑会议上是否识别、评估了风险,讨论了风险应对措施?

²  里程碑会议上是否所有与会成员都已经认为前期工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可以开始后续工作了?

²  会后里程碑报告和会议记录是否发送给研发中心总经理和所有项目成员?会后里程碑报告和会议记录是否发送给研发中心总经理和所有项目成员?

²  会后项目经理是否更新了《风险跟踪表》?

²  里程碑评审发现的问题是否在会后全部得到关闭

3

里程碑报告

²  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报告内容是否简明扼要、清晰、突出要点?报告文档结构是否清晰?

²  是否就项目进度偏差情况进行了说明?是否深入分析了项目进度偏差原因?是否对进度偏差说明了纠正、控制的计划措施?

²  是否充分使用图表,清晰地说明项目状态?

²  是否说明了前期工作中资源到位情况?是否对前期所识别出来的关键的风险进行了描述?是否对前期所识别出来的关键风险说明了计划的应对措施?是否对前期发生的严重的、无法在项目团队范围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报告?

²  是否对前期工作进行了一个总体的、简单的评价?是否对前期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工作产品进行了说明

12.13.4 项目风险评审要素

项目风险评审要素如表12-34所示。

表12-34 项目风险评审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风险管理

²  项目经理是否建立了风险跟踪表(是否持续更新风险管理计划)?

²  风险管理计划是否包括了风险识别的频率、时机、风险跟踪的方式、负责人、汇报渠道内容?

²  里程碑会议上是否进行了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否全面?

²  是否对项目风险进行了排序?

²  风险的优先是否考虑风险的影响和紧急程度两方面?风险定级是否偏高/偏低?

²  项目经理是否对主要风险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

²  项目经理是否考虑了风险应对措施对项目的影响,进行了必要的项目计划的更新?是否明确响应计划的触发条件?

²  风险跟踪表是否填写完整?风险描述是否确切,措辞是否适当?

²  是否将优先级最高的前三个风险在周报、月报、里程碑报告给研发总经理?

²  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按计划执行?是否跟踪了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

²  是否明确每个风险的责任主体

12.13.5 项目质量过程评审要素

项目质量过程评审要素如表12-35所示。

表12-35 项目质量过程评审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项目质量过程

²  项目质量保证计划是否得到评审和审批?

²  QA是否按照质量保证计划实施质量保证活动?

²  QA是否每周通过QA质量报告向PM、产品开发代表报告质量保证活动的状态?

²  QA是否在项目每个里程碑对度量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

²  QA是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协助PM开展分析,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²  QA是否跟踪所有不符合项,直至关闭

12.13.6 项目结项评审要素

项目结项评审要素如表12-36所示。

表12-36 项目结项评审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结项决策

是否完成了结项决策?是否批准了结项

2

项目工期情况

²  关键路径是否按计划完成了?如果没有按计划完成,是否有对提前或拖期的原因进行分析?

²  是否有对后续阶段改进的措施和对后续工作的影响的分析?

²  是否有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²  是否有对计划投入工作量、实际投入工作量、计划与实际工作量的偏差进行了分析,对后续的投入工作量进行了预测

3

质量

²  是否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关闭?

²  是否有对本阶段通过测试与同行评审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和分析?

²  通过本阶段的质量分析,是否有对后续阶段的质量加强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²  项目管理所提出的不合格项是否都已经得到解决

4

需求变更

是否有对需求变更进行了的总结

5

规范符合性

²  项目任务书定义的内容是否都已经完成?项目关键交付项是否已经到了发行状态?

²  对过程执行是否进行了审计,对审计出来的问题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及原因分析?对工作产品是否执行了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审计的问题是否都关闭了?

²  项目结束时是否编写了项目总结,且项目总结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并评价项目成功与失败。项目有哪些成功经验?项目有哪些教训?

²  是否所有度量项收集完整、正确

6

配置项的变化情况

²  是否通知到配置管理员做结项的配置审计?配置管理员是否开展了配置审计工作?配置审计的问题是否都得到解决?

²  是否有对基线进行了审计,基线审计出的问题是否关闭了?是否有对基线的变更进行了记录

7

风险评估

是否所有的风险都已经关闭?是否有对风险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8

后续阶段的计划

是否有对后续阶段的意见和计划

9

申请与移交

²  是否向研发管理部提交了《项目结项申请》?《项目结项申请》的移交清单是否清晰,便于配置管理建立基线?

²  项目是否和相关部门经理落实了维护人员?项目是否提供了项目的维护注意事项及维护建议?项目经理是否把相关维护建议及注意事项移交给已确定的维护人员?

²  相关项目经验文档是否纳入了存储库

10

结项评估与审批

²  研发管理部是否及时受理了结项申请?研发管理部是否对项目的结项条件进行了初步的评估?

²  项目经理是否在PQA的许可下召开结项评审会议?

²  项目经理是否组织了相关干系部门负责人参与了结项会议?结项评审是否形成了项目结项会议记录?

²  结项申请是否得到了主管研发副总裁的审批?结项得到批准后,配置库的权限是否收回?

²  研发管理部是否发出了结项公告

12.13.7 项目配置检查要素

项目配置检查要素如表12-37所示。

表12-37 项目配置检查要素

序号

类型

内容

1

配置管理

²  是否采用了配置管理计划模板?配置管理计划与开发计划是否相适应?配置资源是否齐备?

²  命名(基线\文档)规范是否符合要求?

²  配置库目录结构是否符合项目要求?是否遵循公司的模板?配置库访问权限分配是否合适?

²  基线计划中的里程碑点设置是否合理?

²  配置项变更控制级别是否合理?

²  版本标识控制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²  配置审计计划是否符合理?配置状态发布的周期是否合理?配置管理计划是否纳入了基线?

²  备份及归档策略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2

配置管理过程

²  项目组是否接受配置管理过程培训?

²  项目立项是否为配置管理分配了IT资源与人力资源?

²  配置库权限分配是否正确、安全?识别的配置项是否完整?

²  是否填写了《配置项清单》?是否制定了《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是否通过了评审,并获得项目经理批准?

²  是否按《配置管理计划》进行了基线审计?是否按《配置管理计划》建立了基线?

²  配置项的命名是否满足《配置管理计划》中的命名规则?配置项分类存放的目录是否正确?

²  项目团队成员每次修订提交配置库时是否清楚记录了修订内容?

²  基线发布通知中是否包含基线名、基线所含配置项?若为基本变更,是否有变更原因?建立基线后是否通知了所有专案团队成员?

²  是否按《配置管理计划》发布了《配置状态报告》?《配置状态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正确?

²  配置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转入周报跟踪,直至关闭?

²  公司的配置项是否统一进行备份与维护

3

配置变更

²  项目已经基线的配置项发生变更时,是否适当记录配置项的变更内容和变更的理由?

²  项目已经基线的配置项发生变更时,是否有变更申请记录、变更管理单?

²  变更发起人是否就变更内容与受影响的相关方进行沟通,并取得他们的同意?

²  变更管理单的分析、审批等内容是否完整?

²  项目经理是否追踪所有配置项变更申请的状态,直到项目结束?

²  配置项变更完成后,重新提出的基线申请是否得到合法审批?是否重新打上正确的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