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禹襄

(一)武禹襄简介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河北省永年县人,清朝秀才。武禹襄与杨露禅同乡,武与杨较技切磋,有感杨未尽授,随赴河南赵堡向陈清平习拳,而得其精要,始知与原学的拳艺异同。后又于其兄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归里,与其甥李亦畲研习验证。武禹襄格物致知,详尽了王宗岳《拳谱》之理,豁然贯通并颇有发悟,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等,独创了一派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的武式太极拳。

(二)武禹襄太极拳论原文

1.《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 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 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2.《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厅”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屈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3.《太极拳论要解》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4.《十三势说略》

毎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思考:

(1)《太极拳论》的作者是谁?

(2)《十三势说略》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