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六疑

韩非子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臣子做了分类,只做了分类,没有命名,名字为我依据各类人的特征而命。

1.​ 佞臣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驹,桀有侯侈,纣有崇侯虎,晋有优施,此六人者,亡国之臣也。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险以贼,其外小谨,以征其善;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以集精微,乱之以其所好:此夫郎中左右之类者也。往世之主,有得人而身安国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国亡者。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万也,故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别贤不肖如黑白矣。(出自《说疑》)

佞臣是指奸邪谄媚的臣子,这种人的立足基础在于观察和收集君主隐微的意向,不惜手段投合君主的好恶,获取君主的宠信,进而影响和控制君主。在被君主宠信的基础上,他们外再伪善,内在则是险恶狠毒、颠倒黑白、做事不择手段。韩非子举六个这种案例,即有扈氏和佞臣失度,讙兜氏和佞臣孤男,三苗和景晨成驹,夏桀和佞臣侯侈,商纣和佞臣崇侯虎,晋献公和佞臣优施,结果这些君主都因这些佞臣而亡国。同时韩非子还认为,有些君主身边有佞臣会身危国王,有些则不会发生这些事,其中的差别在于君主是否能审慎、明察身边的臣子。

2.​ 洁士

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此十二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于窟穴,或槁死于草木,或饥饿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有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出自《说疑》)

洁士,指高洁、气节之士,多为不仕的隐士。韩非子举了他那个时代之前的十二个著名洁士,即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他们的道德水准都很高,不慕名、不贪利、不畏难,有的把君位让给他他都不要。

但是,韩非子不太认可这些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厚赏打动不了他们,刑罚威慑不了他们,他们珍惜道德胜过生命,即使伏死窟穴中、槁死草木中、溺死草木中、在偏僻的地方受冻挨饿,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所以帝王无法御使他们,无法任用他们。

【评】:

凡儒家、道家,甚至后来的佛家,对洁士比较比较推崇的。唯独法家最霸道,认为这些人不能为我所用,所以不认可,甚至会杀害这些人。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朝廷会默认、甚至褒扬隐士这个群体的,至少是不为难他们的。最出名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与大隐士严子陵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后世范仲淹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刘邦准备废太子刘盈时,刘盈请来当时很出名的四个隐士“商山四皓”,刘邦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读《宋儒学案》、《明儒学案》,记载了许多贤儒拒绝朝廷征辟的事件,朝廷一般也不会难为他们,其中很多人死后还能够祔祀孔庙。

凡事都有例外,重法术治国的姜子牙和朱元璋两个人就杀隐士。传说姜子牙曾杀掉齐国两个不肯就仕的隐士,姜子牙的理由是,这种赏罚都不能打动的人,再贤能,也不能被我所用,所以对我没有价值,并且这种人一旦多了,国家还能去管理谁?朱元璋当皇帝时,苏州人姚涧、王馍、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则因为不肯入仕,被朱元璋诛杀,并籍没全家。朱元璋的态度是,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姜子牙、朱元璋的做法,其内在逻辑与韩非子对洁士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

韩非子对隐士看法折射出一个中国传统思想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那就是“天赋人权”,即个人都有生而当有的自然权利。这个跨时空的比较并非完全无意义,现代西方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都重法律,认为要依法治国,但很显然二者有很大差异,最核心的差异就在这个“人权观”上。儒家思想中虽然同样没有人权的概念,但是其“仁恕”的观念使它不会做出像法家思想这样排斥,甚至消灭隐士的举措。而法家在缺失“人权”观念的情况下,对民众的定位呈现出工具化、纯效用化倾向,出现杀隐士的极端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3.​ 愤臣

若夫关龙逄、王子比干、随季梁、陈泄冶、楚申胥、吴子胥,此六人者,皆疾争强谏以胜其君。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一言而不听,一事则不行,则陵其主以语,待之以其身,虽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先古圣王皆不能忍也,当今之时,将安用之?(出自《说疑》)

这个愤臣的叫法有些贬义,但站在韩非子观点角度,也是恰当的。韩非子认为愤臣虽然是忠心的,但性格好强、固执,沟通方式生硬,进谏时就像要挟持君主似的,这样的臣子君主是很难容忍的,所以也无法用这类臣子。韩非子列举了六个这种类型的臣下:关龙逄、王子比干、随季梁、陈泄冶、楚申胥、吴子胥。

4.​ 妄臣

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见之乎?(出自《说疑》)

妄臣一般都工作能力都比较强,但朋党比周、强横狂妄,上逼君、下挟臣,目中无法,为达私人目的,不惜外借诸侯力量以干扰内部事务,内则施小恩小惠收揽人心。这样的臣子只有圣主明君能够降服他们,昏庸的君主根本就看不出他们的阴谋。韩非子列举了九个这类人:齐国的田恒、宋国的子罕、鲁国的季孙意如、晋国的侨如、卫国的子南劲、郑国的太宰欣、楚国的白公、周国的单荼、燕国的子之。

鲁国阳虎的经历可以作证韩非的观点,阳虎在鲁国以家臣身份把持朝政时,是典型的妄臣,在鲁国事败后投奔赵简子,在为赵氏服务时则服服帖帖,为赵氏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赵简子是明主,能够驾驭住阳虎。

5.​ 辅臣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襄、范蠡、大夫种、逢同、华登,此十五人者为其臣也,皆夙兴夜寐,单身贱体,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职以事其君,进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劳;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谷洧之卑;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洧之卑。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出自《说疑》)

所谓辅臣,就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且能力出众的贤臣。他们工作起来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低调谨慎,不居功、不自傲,尊君主而卑己身,是所有君主梦寐以求的贤良之臣。这样的臣子即使辅佐平庸昏乱的君主都可以建功立业,如果辅助明君,则可佐其成就王霸之业。韩非子列举了十五个著名辅臣: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襄、范蠡、大夫种、逢同、华登。我想后世的诸葛亮、王猛应该也可以毫无疑义地列入此等辅臣之列。

6.​ 小人臣

若夫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晋阳成泄、齐竖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义,进则掩蔽贤良以阴暗其主,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皆辅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说于主,虽破国杀众,不难为也。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昏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杀,国分为二;郑子阳身杀,国分为三;陈灵身死于夏征舒氏;荆灵王死于乾谿之上;随亡于荆;吴并于越;知伯灭于晋阳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收。故曰:謟谀之臣,唯圣王知之,而乱主近之,故至身死国亡。(出自《说疑》)

小人臣人品极其低劣,胸亦无大志,唯嗜小利,多数出身也比较卑微,为君主身边的近臣。对于君主而言,他们的擅长是引诱君主满足私欲以取得君主欢心,绝对丝毫不考虑国家利益。对于小人臣,即使雄才大略的英主都有可能被坑,更不用说昏庸的君主了。韩非子列举了十二个小人臣:周国的滑之、郑国的王孙申、陈国的公孙宁和仪行父、楚国的芋尹申亥、随国的少师、越国的种干、吴国的王孙、晋国的阳成泄、齐国的竖刁和易牙。后世东汉、明朝的太监多出小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