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销失灵的根源:离消费者太远

对于消费者主权时代、智能共享时代的到来,珠宝行业认识不够,制造商、分销商、品牌商及终端代理商的运营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深度分销时代,形成“离消费者越来越远”的局面。这是行业的痛点和营销失灵的根源。

(1)生产企业的痛点:开发效益低,生产成本高。

生产企业讲究的是生产效率,越是标准化的产品越好规模化生产,成本也越低。而现在是个性化时代,产品创意和生产线要支持个性化制造作业平台。

目前,珠宝生产企业的设计师离消费者太远,只接触委托商,要么根据委托商的设计来加工制造,要么自己开发一些新款供大家选择。因为离消费者太远,很多设计不接地气,订单很少,加工好的成品还要重新拆改、熔化,造成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如果没有新款开发,订单会更少。进退两难:开发新款成本太高,不开发新款订单减少。

百泰首饰,“中国黄金制造第一家”,是30000多家零售商和400多家品牌商的主要供应商,一年几百亿的加工额,效益几何?百泰发力点是新工艺,每年也推了不少新款,消费者认可的有多少?为什么连自己的品牌百泰在终端也是不温不火?

星光达、仙路都是行业排名前列的生产企业,但都离消费者太远,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效益低,生产成本高”的困扰。

(2)批发企业的痛点:重金作嫁衣,吃力不讨好。

在珠宝行业,以批发业务为主的粤豪,在研发方面下的功夫不小,从人才到资金,投入很大。寄希望各零售商和品牌商多拿货多卖货?从“未来系列”到“QQ表情”系列,研发与推广花费不小。可谓为品牌作嫁衣不惜重金,但市场反映如何?很多新款是设计师表达,而非替消费者表达,结果吃力不讨好。主要是对消费者不熟悉,缺乏场景感和仪式感。

(3)分销企业痛点:加盟拓展一片火红,零售业绩提升太难。

很多品牌商主要做深度分销,没有自己开店,导致对加盟商很熟悉,对消费者不熟悉。换句话说,品牌离加盟商很近,成为加盟商的好伙伴、好导师,但是由于以分销为主,自己没有开零售店铺,全部靠加盟商开店。结果也是离消费者太远,在终端与其他品牌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中很吃力。

(4)品牌企业的痛点:在品牌形象和品牌业绩的冲突中煎熬。

以周大福、老凤祥为主的品牌企业,全国有几千家终端,有直营的、有加盟的。随着竞争加剧和终端的价格肉搏战,这些品牌也间接加入价格战。比如购物中心会拿这些品牌打价格战,超低的价格损失由终端自己贴补,从表面上看,品牌业绩没有影响,但过频的价格战直接损坏了品牌形象。

在品牌理论中,有一个价格恒定原则,价格不恒定的品牌不算高端品牌。消费升级背景下,全国性的品牌参与价格战不要太频繁,应该玩“价格恒定”,这就是幕后原因。

(5)资本企业的痛点:传播而无交互,金钱没换来认知。

行业内一些上市公司,如金一文化,借助央视每年投入4亿多元的广告费,想一举砸出来一个“国民品牌”认知,终端加盟趋之若鹜。结果如何?

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是大众传播,讲究的是“播”,播出的平台越大,效果越好。现在是小众传播,讲究的是“传”,内容越交互,传的效果越好。

(6)零售企业的痛点:关注消费者的老板不接触消费者,接触消费者的员工关注的却是老板。

按说零售企业最接近消费者,但事实是老板比较关注消费者,但离消费者很远;员工离消费者最近,却将重心放在了关注老板上。

珠宝行业很多老板从业10年、20年,原来自己管店的时候,亲力亲为,比较了解消费者,因而获得了成功。现在代理好几个品牌,开了好多家店铺,基本上不再抓门店的具体运营,如进货、门店管理、会员管理,所以离消费者很远。

店长、柜组长、一线导购员离消费者最近,但他们最关注的是老板的喜怒哀乐,因为老板决定了他们的升迁和待遇,不敢轻易做决定,什么事都听老板的指令。关键是时代剧变,消费者更是变化良多。一个对消费者感知很差的老板处处做决定,终端的管理和竞争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新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而价格战此起彼伏的幕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