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厂商的战略失策是与崛起并存的。在这个连接盛行的时代,各个产业均出现大量机会,大量在线商业模式(online business model)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互联网上。除了传统的B2B、B2C、C2C电子商务模式外,现在的O2O、C2B等多种模式应运而生,很多传统行业在新的在线商业模式下重新获得新生。市场对新生的独角兽公司(unicorn)的市值往往是基于连接消费者的数量来估值的,而非传统的重置成本法(replacement cost method)或收益现值法(income current value method),这说明投资人看重的是连接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例如,阿里巴巴(Alibaba)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IPO,之所以能募集资金250亿美元,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它在B2C下与更多的消费者产生连接。订餐网“饿了么”对于饮食行业的影响,也正是因为通过O2O,它让更多的消费者和餐厅产生连接。这充分说明,互联网不是新技术,但它能够让人进一步延伸,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作方式也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即使最乐观的人也可能会低估互联网可能带来的变化,而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在新的在线商业模式的冲击下,开始向范围经济转变。
“连接”(linkage, or connectedness)具有关系属性,它既指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也指人与人的连接,是用来聚合顾客需求的(罗珉、李亮宇,2015)878。在互联网时代,连接之所以出现在各个商业模式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导致传统价值链无法维持。脱媒使得传统渠道成为负担,以往的供应链整合上下游战略,让很多厂商痛苦不堪。而连接可以解决价值链断裂的重构问题,连接使社会经济生活中这些可利用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组合方式,并以新的价值网络形式或以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其次,技术创新势衰,商业模式创新兴起。摩尔定律被打破,很多厂商纵深式技术研发的速度减缓。与此同时,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加上数据挖掘技术如Map Reduce, Hadoop等的发展,对于海量数据的整体研究使得横向潜在的相关关系变得清晰。如果说厂商是资源的堆积物(Bowman & Ambrosini, 2000)879,那么人就是数据的堆积物。而数据的堆积依赖于连接,大数据技术使得以前小数据无法研究的消费者隐性偏好、消费者意愿、消费者需求异质性及潜在的相关关系变得清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被察觉,也就不难发现背后一些潜在的需求盲点和消费者痛点。
最后,连接被广泛采用与互联网思维的推广有直接关系。互联网思维已经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影响社会层面,人们开始接受弱连接下的商业运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成功、支付宝和微信红包的成功、大量O2O模式的成功,无一不暗示商业正在脱离地域、行业的依赖,跨界经营正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流趋势。作为关系的集合体,社群已经慢慢的从实体社群趋向虚拟化,并依旧能形成真实的情感连接;厂商组织的边界也因此而日趋模糊,厂商组织不再是相对开放的封闭式系统,而是相对封闭的开放式系统。而互联网思维给予了厂商组织实施连接战略(connected strategy)的合法性和驱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连接战略的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在全社会精细分工下,充分地发挥了每个个体的作用,因为越是分工细化,个体的价值越能得到体现。这种分工使得再微小的闲置资源也可以被利用,而价值链的断裂使得这些可利用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组合方式。可以说,连接是目前为止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战略,连接所能产生的价值“连接红利”(linkage dividend),必然超过以前诸多租金的总和,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驱动着厂商去颠覆各个行业。
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有一个战略主线:连接。我们认为,连接又可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主动连接(active connection)和被动连接(passive connection)。它们本来是应用于互联网文件传输协议当中的,主动连接是由服务器端(server side)发起的,被动连接是由FTP客户端880发起的。顾名思义,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中,主动连接是由核心厂商主导的,被动连接是由客户和其他厂商主导的。
主动连接是指厂商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主动地进入某个市场。例如,奇虎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打破杀毒软件壁垒,实行免费政策,给自己带来了3亿用户。腾讯利用自己在QQ上积累的4亿社交网络的天棚用户(marquee uses)的优势,进入游戏行业和支付行业,并迅速获得市场份额,都是一种主动连接的方式。虽然主动连接有行动迅速的优势,但是选择时容易出现偏差,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
被动连接与厂商组织的实力关系不大,它更注重消费者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通过建立平台,聚合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的需求,以实现消费者价值主张为手段,让客户和其他厂商自发参与到连接中来。如苹果iPhone作为一个平台产品,除了基本功能之外基本不设定任何框架,而是让消费者去自行选择Apple App Store平台上应用程序开发商提供的软件产品。苹果则专注服务来保证App开发商的利益和系统的稳定,让自己的连接性做到了极致。利用iPhone为抓手,实现了消费者与软件开发者之间的连接。虽然被动连接能保证连接方向的正确性,但需要积累受众群体,往往时效性并不太好。
在连接的过程中,产品不仅充当了载体的角色,而且还是实现隔离机制的手段。连接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价值,形成价值专属。因为连接不能凭空产生,连接需要载体,或硬件或软件或应用或服务。从而通过连接会带来新资源,所以反过来产品由于连接有非常好的延展性。而这些硬件或软件或应用或服务,可以把它统称为产品(Brandenburger & Stuart,1996)881。相比较的是,以往厂商形成价值专属是通过研发能力、先发优势、规模化生产能力或资源的异质性,产品是技术的载体,产品表现了厂商资源与能力的异质性。
在连接的过程中,厂商组织同样通过产品或服务完成价值获取。互联网时代基本没有冗余资源(slack resource),创造交互价值的能力最强,但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Hobbes, 1651)882谈到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会出现很多的漫无秩序和任意妄为的行为。由于信息流和资金流都缺乏约束,且消费者之间差异太大,厂商组织完成价值获取很难。一旦尝试获取价值(如取消免费或优惠),就会引发消费端的抛弃,所以厂商发展和价值增值受到限制。今天很多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此,类似拼多多、摩拜之类的平台型企业可能创造很高的流量与交互价值,却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实现价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