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老大金身不可自毁:周王室为什么衰败

如果说郑国成在深谋远见、文韬武略,那么周王朝就是败在鼠目寸光、不知进退。郑国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郑桓公(姬友)预见周朝要乱,恐祸及自己,向周王室史官史伯(伯阳父)请教,史伯给他指出一块封地立足的好地方:新郑,并教导他如何蚕食周边小国,才建立了郑国。

春秋第一小霸王郑庄公(姬友孙子、郑武公长子),即郑伯克段于鄢、汲泉见母的姬寤生,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标杆或风向标意义的事:繻葛之战中,把周王的王室联军打败了。

礼崩乐坏,莫此为甚!从孔子开始的春秋大义,对郑庄公2000多年的诛心之论,恐怕就是因为繻葛之战,隐公元年(孔子春秋的纪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公案,是对姬寤生做的这件大逆不道事件的“秋后算账”。

公元前707年,距春秋纪元开始的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有十五年,郑庄公与周桓王的积怨达到临界点,郑庄公不去朝觐周王,桓王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决定率领联军(蔡、卫、陈)御驾亲征讨伐郑国。

自从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迁都洛阳,这是周王室第一次行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王法,效法周公旦三年平定管蔡东夷之乱的大胆之举,当然,也成了最后一次冒险。

郑庄公与周王室的梁子结于周桓王的爷爷周平王时候。姬友(郑桓公)不是一个愚昧的人,在周幽王时,利用职务之便和自己朋友多(姬友是周王室司徒,即中央政府主管土地资源的部长,《国语》里说他“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即在中央官员与东土诸侯里人缘好)的优势,为本姓家族封到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郑)。但姬友却不是一个“裸官”,不是国家危难之时随时跑路的“流亡分子”,他是犬戎攻破镐京时,拼死保护周幽王而战死的周朝英烈。

周平王、太子宜臼是申侯的外孙,宜臼的母亲、申侯的女儿是被周幽王废掉的王后,这才有申侯引犬戎入镐京的重大事变。姬友的儿子姬掘突在前761年娶了申侯的女儿,即武姜,生下姬寤生和共叔段。郑国与周王室实际有连襟关系。前744年,姬寤生继位,那一年他十三岁,即郑庄公,还继承了周王室的太宰职位,也就是周王室的总理。

郑国三代是西周王室的英烈,郑庄公是东周王室的总理大臣,郑武公(他娶了平王母亲的妹妹)是周平王的姨夫,郑庄公是周平王的表弟。

要讨伐郑庄公的周桓王(姬林)是谁呢?是周平王、太子姬狐的儿子,也就是说,周桓王比郑庄公晚了两个辈分。周桓王于前720年即位,他父亲姬狐是“周郑交质”时周王室送到郑国的“质子”(这是郑庄公的另一非礼罪状),平王驾崩后,郑庄公送姬狐回周王室继位,姬狐在平王灵前悲伤过度,没等即位就去世,他儿子姬林继位,即周桓王。周桓王与郑庄公的梁子就结在老两辈身上,成了“三代结怨”。

“周郑交质”:郑庄公作为诸侯国和周王室太宰,好多年不去朝贡,周平王就与虢公忌父(即周幽王总理虢石父的儿子)说:姬寤生也不来朝贡,不如你代替他做总理,虢公忌父害怕得连夜逃回虢国。

消息传到郑庄公耳朵里,几年不去朝贡的他去了洛阳,要求辞职。周平王知道是自己的想法惹恼了这个表弟,几次挽留还是不行,平王提出让太子姬狐与郑庄公的世子互相交换做质子,以表明对郑庄公的信任。

哪有下一任国君到诸侯国做人质的道理?这不是乱了规矩吗?郑庄公推辞一番后,扛不住表哥执意要求,于是“周郑交质”出现了,这被视为是西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后,周王室自降权威的重大事件。

周桓王即位后,郑庄公又要求辞职,周桓王没有他爷爷的小心谨慎,也没有虢公忌父的胆小,准了。他与舅爷爷的暗战变成了明战。

郑国文武大夫祭足、高弥渠要为郑庄公出气,先是派兵去周王室领地温城借粮,没借到就把温城的麦子割了,带回郑国——这就是精心策划的一次抢劫。随后去王室朝贡,又受到周桓王言语挤兑,祭足却假装得到周桓王奖赏,冒充周王的名义讨伐宋国。

这事惹恼了周桓王,他不想再忍,前707年,这场周王室的最后征伐开始了。周王以为王师一到,庄公应该缴械乞罪。谁知庄公是个有手腕的实力派,怎么会给宗亲(周王)面子?更重要的是,周王的联军哪里是郑军的对手?战斗开始,郑军先冲击实力最弱的陈军,陈军崩溃,带动蔡军、卫军、周王室军都相继混乱,周王室大败,周桓王肩膀还中了高渠弥射出的一箭。

此时活捉桓王易如反掌,庄公却明白,捉王容易放王难,真抓了周王,郑国就成了诸侯公敌。庄公不仅没有趁乘胜追击,反而派出祭足带着吃的、喝的去“劳军请和”,对周王说:君子不为己甚,何况是欺凌天子。打仗只是为保住郑国江山,并不想为难周王。

台阶只能由战胜者给。周王室春秋时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御驾亲征就此结束。周王虚君已成定局,西周时代可以号令勤王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得到哪些对今天有用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老大的金身都是自己毁掉的。

周平王病急乱投医,从“周郑交质”到周桓王讨伐郑庄公,都是自毁金身,失去了实力、道义,这样的老大还怎么坐得住位置?

周平王时,连虢公忌父都不敢接郑庄公的虚位,导致“周郑交质”,平王算是能忍,但处置失当,缺乏政治智慧。周桓王率领本姓诸侯讨伐郑国,就是轻举妄动、不识时务,更是缺乏政治智慧。

老大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要是真有权力,不用自己出手,指派诸侯国去打就够了。老大要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金身易毁难塑。

第二个教训,打老大,伤肉不可伤脸。

郑庄公打天子,也是冒了风险的,如果打死桓王就是弑君,抓了桓王就是侮君。能打,却不能杀、不能抓,庄公头脑还是清醒的。先把联军(即爪牙)击溃,仗打胜了,然后主动请求讲和,给桓王台阶下。

结果:老大的面子有了,庄公的里子有了。也就是说,小弟作乱,或许是神仙也挡不住的事,但像姬寤生这样犯上作乱却没有捅出大篓子,也是水平。

老大虽然实力不在、气势不在,但名位还在。只要名位还在,哪怕是虚名,就要给他面子。

周室之乱还没有结束。

前654年,齐桓公在首止会盟,由于扶植周惠王不喜欢的太子姬突,周惠王因此不满齐桓公,竟暗中让晋国、郑国与楚国交好,拆齐桓公的台,周惠王让使臣传话郑文公,让他脱离齐桓公,与楚国结盟,郑文公临时退出会盟。当时,这就是勾结外族蛮夷,对抗内部亲族。

太子姬突得到齐桓公支持,于前651年即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走得更远,竟然重演当年申侯引狼入室做法,请求翟君进攻郑国。

前636年,周襄王应滑国要求,调停郑国对滑国的进攻。郑文公认为周襄王偏心,一怒之下将周王派来的使臣扣押。周襄王闻讯,想想晋、齐、秦都请不动,竟然派出使节去翟国搬兵,再次引狼入室。翟君求之不得,引骑兵千乘,突袭郑国,攻下栎城,解了滑国之围。

周襄王以翟国伐郑有功,不顾大臣反对,娶翟女叔隗(与晋文公赐给赵衰的不是同一人),十分宠爱,立为王后。叔隗竟然与周襄王弟弟公子带(甘昭公)私通,周襄王废了叔隗的王后,公子带跑到翟国,借兵攻击周王室,周襄王兵败,逃到郑国的范地避难,并号召诸侯勤王。晋文公团队认为这是一次尊王攘夷的好机会,带领晋军杀死甘昭公,帮助周襄王回到洛阳。

周襄王父子两代人的做法,让周王室颜面扫地,虽然有晋文公再次打起尊王的旗帜,但是周王引狼入室的做法已经不是失去实力与权力的问题,而是失去了对权力基础的文化认同。

礼崩乐坏,首先崩在周王室自身,而不是诸侯。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要是看到自己的嫡系后代如此不成器,会如何想呢?

架子是自己刻的,面子是别人给的。老大的金身需要小弟的尊重与维护。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于公元前606年出兵讨伐陆浑戎(今河南嵩县与伊川境内),一个与楚国并不接壤,也没有过节的小国。为什么?

炫耀武力?有,但不是最主要的。借出兵抓军权?有,但楚国此时依然是斗越椒掌权。最重要的是向周王室与中原诸国宣示:楚国帮周王室出头。

楚军扫除陆浑戎要借道周王领地,楚军在离洛邑不远的地方扎营阅兵——这哪是打陆浑戎,这是在向周王炫耀武力。

周王派人前往慰问,此人便是著名的王孙满,即在很小的时候,二十一年前的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中秦军经过洛邑时,就因预言秦军要战败而闻名的神童。

神童如今已成周王室大臣,庄王知道王孙满大名,寒暄之后,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听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天下九州,都在洛邑城里。其中荆州是代表楚国的,请问这个鼎有多大、重量多少?

九鼎是天下象征,问鼎就是图谋不轨。王孙满的回答是历史经典: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段话先讲了道理,又讲了历史更替规律,重点是最后几句:周朝有七百年的天命,现在虽然衰落,但天命还在。什么意思?楚庄王活不到周德结束的那一天,还没资格问鼎的轻重。楚庄王悻悻而去。

王孙满这样的文臣,能折冲楚庄王这类霸主,凭什么?

幽王之乱后,周王室失去了调兵勤王的权力;败于郑庄公后,周王彻底变成虚君的天下共主。但正如王孙满所言,周德虽衰,天命未尽。所以春秋前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得打着拥护周王室的名义,才能会盟诸侯、号令诸侯。这种会盟获得的权威只维持很短的时间,春秋所谓的霸与会盟,其实都是海市蜃楼。

西周分封多达1773户(家族),春秋期间陆续崛起的有四大国(郑、晋、齐、楚),灭掉的都是周边的小封国(当时的国即城里的意思,国人与野人是两个基本阶层)。

郑、齐、晋、楚四国的称霸,并不是对诸侯国有真正的控制实力。四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只要一结束,战胜国内部就会发生权力内斗或陷入内乱。

在这种国力、格局下,王孙满这种周德未衰说,就成了周王室的最后一道护身符。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是春秋诸国均势的观念砝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而是一个观念符咒。

政治的观念符咒与军事实力一样重要。春秋时代的战争、外交、国家,与当今联合国治下的世界体系很相近,五常相当于五霸,安理会相当于鲁、卫、宋这些“中等国家”,成员国就是诸侯国。春秋时代,问鼎轻重,即挑战周王室,实力上都没问题,但是有一个观念障碍,诸侯国并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而是打出尊王的旗号,还容易会盟。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灭国容易,灭周王室难。谁也不敢成为诸侯国公敌。

老大的金身,一靠实力,二靠符咒,三靠仪式。服从实力、服从符咒、服从仪式,则不怒自威。孔子说:祭如在。仪式是实力与信念的表现,到了连仪式也不去遵守的时候,金身就变成了泥菩萨。

进入春秋时代的起因是众所周知的烽火戏诸侯事件。

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州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大地震,三大河(泾水、黄河、洛水)断流,岐山发生山崩,周朝的龙脉断流崩断,太史伯阳父出来唱衰: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只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前半句话,不奇怪。准确算出西周国命只有十年,我怀疑这是后世史官的私货。顺便说一句,中国先秦典籍的私货很多,代前人立言(即后世作者把自己的话安到历史人物嘴里),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恶劣嗜好,导致中国历史上伪书很多。

我不信太史伯阳父的预言,幽王连前半句警示也不信。周幽王对来教训自己的两位长老周公和召公(即周召共和的两位贤臣)说:这是自然灾害,与我有什么关系。周幽王是最早的无神论者,但不幸的是,他是亡国之君,好色无德之君,白瞎了他的聪明。

专制权力的特征就是,君主想要什么就会来什么,甚至没有说出来的“需求”都会被聪明的臣子满足。幽王也不例外,有周公和召公,也有太宰虢石父,太宰即总理大人。

虢石父对幽王如此汇报大地震:祝贺大王,我们大周朝在大王的英明领导下,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这次抗震救灾,措施得力,及时全面,救出无数灾民。灾民对大王感恩戴德,还写诗歌颂。

幽王说:他们唱些什么?

虢石父清了清嗓子唱道:天灾临兮死何诉,周公唤兮召公呼,天子疼兮诸侯哭,纵做鬼兮也幸福。烈马战车兮救雏犊,左一锹兮右一锄,感恩大王兮齐欢呼,再死一次兮心也足。

周幽王笑了:纵做鬼兮也幸福?幽王不是傻瓜,但还是喜欢这首杜撰的歌谣,令虢石父传唱下去。

幽王笑了,可是有一个人没笑,还总是不笑。《史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位亡国祸水褒姒(第一个是夏桀妃妹喜,第二是商纣妃妲己),不喜欢笑,幽王想尽办法,褒姒就是不笑。

宰相虢石父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妙计,褒姒与幽王站在骊山城楼上观山景,听得城外乱纷纷,勤王的诸侯见得烽火起,火急火燎赶到首都,准备勤王打仗,传来的却是褒姒银铃般的笑声。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配上褒姒与幽王最合适。

不过,要是把西周灭亡归罪到褒姒身上,就不符合历史事实,太高估了美女的能量。周幽王被谁所灭?老丈人申侯。幽王将太子宜臼放逐到申侯那里,王后进了冷宫,幽王老丈人不乐意了,心想这样下去迟早会废后、废太子,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就想出借兵犬戎清君侧的主意,与犬戎达成了出兵回报协议。

犬戎进攻镐京(今咸阳),幽王举烽火召集诸侯勤王,这时尝到狼来了喊多了的后果: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救兵不来了,犬戎进城了,进来就不想走了。引狼入室的申侯只得又暗地联络诸侯,秦、晋、卫、郑四国得知首都被占,星夜起兵,犬戎宵遁。

幽王自己坏了规矩,死了活该;褒姒只是一个性情古怪的小女人,她给了幽王破坏规矩的导火索;虢石父给幽王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馊主意。这些所谓的“忠臣”,眼里只有君王,没有国家、人民与规矩;最神奇的是申侯,由引狼入室的“周奸”变成再造王室的带路党、新王朝的功臣。宜臼继位,即周平王,申侯成了国丈。

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周朝首都迁至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春秋时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