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营要以利润为中心吗

不懂会计和管理的人,往往不了解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

增加企业利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会计手法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利润作为企业经营成果,如同人的“脸面”。脸上有瑕疵、污点,可以化化妆掩饰一下。企业经营不理想,也可以也可以通过会计手法粉饰一下。会计上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创造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什么叫创造性会计?就是给企业涂脂抹粉的会计。

潮起潮落,起起伏伏,有赚有赔,本来是做生意的常态。但在关键的时候,你要有表现啊,要有利润啊。怎么办?包装一下,打扮一番。这正是创造性会计的作用。它可以把生意兴旺年份的利润,转移到亏损的年份。这样做的结果呢,公司永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永远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

创造性会计早已成上市公司的标准动作。手法很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非专业人士是永远弄不明白的。但你左手倒右手,拆东墙补西墙,是任谁也糊弄不了的。这种做法会误导他人,但并不违背国家法律。因此,会计所言的利润,本来就是一个假象、幻象。经常有人拿它唬别人,你非得拿它骗自己,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

其次,管理手法也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比如说,可以通过减少研发费用,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微软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70亿美元,假如砍掉这些费用,立马可以增加70亿美元的利润。再比如说,可以通过降低信用标准,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信用标准降低,销售收入增加,利润自然增加。再比如说,可以通过多负债、多投资,来增加公司的利润。投资规模加大,尽管回报率不一定提高,但利润总额肯定会增加。

从会计角度看,利润确实增加了。但后果呢?后果很严重。损害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还可能把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利润最大化是一种妄念。什么叫妄念?本不可能实现,硬要去做。硬要去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肯定是伤害自己。

利润是非常流行的一个会计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会计指标,但它是用来衡量企业短期绩效的。如果你非得强调它高于一切,那肯定也是不合适的。这和人一样,凡事只求眼前爽,注定不会有好下场。那叫嗑药,那叫吸毒,那叫饮鸩止渴!

总之,企业经营不能以利润为中心。

如果企业不以利润为中心,又该以什么为中心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说法。

从战略角度说,企业应该以使命为中心。使命是什么?使命不是漂亮的口号。使命就是企业要干的“事儿”。事儿干好了,才会有钱可赚。

老百姓讲话,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那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做事!事情做好了,才能有饭吃,才能吃上更好的饭。活着不想别的,就为了吃,那叫猪的生活。企业也一样。经营是为了履行使命,而不是为了赚取利润。只有履行使命,更好地服务社会,才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从财务角度说,企业应该以价值为中心。价值是什么?有价值就是值钱,价值就是值多少钱。如果说利润是挣钱,价值就是值钱。只要企业值钱,就不愁没有挣钱的那一天。你不值钱,又怎么可能挣钱呢?!

值钱和挣钱有什么区别?值钱和挣钱哪个更重要呢?

我们用两个小故事说明一下。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村庄没有水,村长就委托两个年轻人,给这个村庄供水,村民向他们支付费用。

第一个年轻人艾德,马上买了两只大桶,每日奔波于10里以外的湖泊和村庄之间。艾德立即就赚到了钱。

另一个人叫比尔,自从签订合同后,他就消失了。半年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他做了商业计划,找到了投资,注册了公司,并雇用了项目施工管理的专业人员。之后,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比尔修建了一套从湖泊通往村庄的供水管道系统。

清水从水龙头中涌出的那个瞬间,艾德的生意被摧毁了。他只赚了一年半的钱。

艾德所做的就是挣钱的事,比尔做的就是值钱的事。

整天忙于做挣钱的事,挣的钱一定长不了!努力打造挣钱的系统,努力做值钱的事,才可以长长久久地挣钱。彼得·德鲁克说得好:“那些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利润上的企业,总有一天是没有利润可赚的!”

另一个是《伊索寓言》里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早晨,一位农夫发现自家的鹅窝中有一只金灿灿的蛋。他将蛋带回家,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金蛋。此后,农夫每天都能得到一个金蛋。从此,他靠卖他的金蛋变得富有起来。

农夫变得越来越贪婪,他想一下子得到鹅肚子中所有的金蛋。于是他杀死了鹅,但是,鹅肚子中什么也没有。

当然,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杀鸡取卵。

美国财务学者希金斯说:“除非一个企业将要破产,否则其价值取决于该企业未来创造的收益流,而其拥有的资产并没有什么意义,它们只是创造收益流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任何资产,却能创造收益流的企业是最好的企业。”

企业不是一堆资产的堆积,它是一个有机体,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现金流。这才是企业的本质。就这一点而言,企业就是中国的“鸡”或西方的“鹅”,利润就是“鸡”或“鹅”下的“金蛋”。

如果企业整天盯着鸡或鹅下的蛋,那就是“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如果企业整天盯着下的蛋的鸡或鹅,那就是“以价值为中心”的经营。如果每天盯着鸡或鹅下的蛋,难免要做出杀鸡取卵的举动。如果每天盯着下蛋的鸡或鹅,坚持把鸡或鹅养得好好的,才有可能吃到更多的蛋。这就是挣钱和值钱的区别,也是“以利润为中心”和“以价值为中心”的区别。

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企业既可以卖鸡挣钱,也可以卖蛋挣钱,经营变现的方式有很多。在中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企业主要靠卖蛋挣钱。只此一种经营变现方式,有时候难免心急,做出杀鸡取卵的举动。但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是不对的。

附记:读书为文非为人

以前总认为,写书、写文章是把成果奉献给社会,是为别人好。等自己写完第一本、第二本书以后,发现事情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写书、写文章,第一受益人、最大的受益人还是作者本人。

王家骢老师是管理圈里非常勤奋的写手,差不多日更一文,令我非常感佩!有一次,我问他:“你写这个东西,有人看吗?”他说:“管他呢!不写出来,是我的损失!写出来不看,是他的损失!”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读书啊,写文章啊,首先是为了自己!努力了,有收获,不把它表达出来,分享出去,不是自己的损失吗?!写书、写文章,首先是为了自己!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会感到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于利润,企业人有很多的困惑,似是而非的观点也很多。因为这些问题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很多学科。缺乏这些学科的知识,对利润的认识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非常片面,非常盲目。带着这样偏颇的观念去经营企业,也非常容易走向盲人瞎马的险境!

这个问题太重要,终究要有人把它搞清楚,说出来。我觉得,我能把它搞清楚,说明白。或者说,只有我能把它搞清楚,说明白。这么说,可能有点狂。但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去做事情,会劲头十足。

“利润”这个东西,翻来覆去好多年了,也讲过好多次了,自以为搞得比较清楚了。真动笔写,还真不容易!于是,重读经典著作,重读法律条文,重新梳理思路,重新组织素材。一番折腾,终于完成。这个过程收获还真不少!

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文章,读者不会没有,但会非常少!本来就是只有少数人才关注的事情吗!还是那句话,读书是为了自己,写文章也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让别人说好,更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赏。为了什么呢?为了使自己头脑更清楚,做事更顺畅!这还不够么?!

刚写完本文初稿,脑袋里冒出一句话:利润是一种错觉和假象,想赚取最大的利润则是一种妄念。本想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但觉得有点突兀,还是把它删了。我相信,这句话有佛氏风格,也符合佛教义理。但佛门的一些观点往往给人以虚、空的感觉,可能让俗世中人难以接受。

遂发朋友圈测试一番:利润是一种错觉和假象,想赚取最大的利润则是一种妄念。有不服的吗?应者不多。果不其然,第二个响应的是一位学佛的企业家朋友。他不但“翘起拇指”表示赞同,还回复了两个字:信,服!我对他的企业略微了解一点。我相信,我的观点一定和他经营过程中的真实感受相吻合,所以他才这么做。

“管理学研究到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到尽头是宗教。”从实务层面入手,对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梳理,最后得出一个接近于佛教观点的结论,有什么不可以吗?!

彼得·德鲁克尝言,根本没有利润这回事,世人所认为的利润,只是真实成本。又专门写有《利润的妄想》一文。我这里说,“世上本没有利润”,当不为过。有不服气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