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任职的北大总额和功能,也是这样逼迫我们成长的。
大家知道咨询行业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挑战客户、挑战竞争对手的行业。学习能力是咨询顾问的安身立命的武器。起点低、没有经验,在这个行业都不算致命,但是不学习、不成长,一两个月就会有被淘汰的危机。这个行业里流行的一个词就是 up or out。要么成长要么出局。不过人性都是懒散的,谁不愿意过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日子呢。
在北大纵横内部,咨询顾问要晋升级别,除了看业绩,有一项指标是听了多少次课。这些课程都是公司内部组织的由员工自己讲的课程。
北大纵横对咨询顾问一直采取的是弹性工作制,也就是说没有特别的事,顾问们可以不必去公司坐班。所以大家下了项目之后,一般不愿意去公司,要么出去玩,要么呆在家里。当然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公司每周会安排一次课程,要求大家听。实话说,这些课程由内部员工讲的,没啥讲课技巧,不生动,所以不少人就找理由不去。但是如果不学习,见的少,怎么提高自己。公司就采取这样的措施,你要晋升,就必须听过多少次课。这一招还挺管用。其实,听听同事们的课程,虽然不生动,但是对于熟悉人头,了解其他人在干什么,做的有什么亮点,还是挺有收获。
还有一项指标就是要在公开媒体发表了几篇文章。那时候我们到项目上,都很能为企业解决难题,但是要落实到笔头上,还真的有点难。我记得自己为了写一篇文章,花了好几周的时间,从酝酿题目,到收集素材,再整理语言,还要找到合适的媒体发。这个过程虽然麻烦,但是实话说,还是挺锻炼人的。
当时我找了朋友,也找到公司有关部门,想尽办法发表文章。后来公司组织编写《总裁日记》、写博客,到现在写自己的公众号,写作能力估计就是那时候给磨练出来的。
文章发表后,拿给公司看,心中还是挺喜悦。我算了算,那时候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在公司这种“强压”下完成的。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要系统梳理这些资料,把内心要讲的东西讲出来、讲清楚,对自己真的是提高。
咨询顾问要晋升到项目经理,就不止是发表文章、听课那么容易,而是要去讲课。这对于咨询顾问又是一大挑战。干这一行的,经常是能干不能说。为了晋升,也要硬着头皮上抬讲。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做内部培训时,讲的是自己刚完成的一个项目。那个项目是个战略规划的项目,难度挺大。企业的业绩上不去,开始客户认为这是一个营销问题,在我们之前找过北京一家知名的营销咨询公司做产品策划、推广手册,甚至还花重金从知名外企挖了一名市场总监。但是企业的效益仍然没有快速增长。可能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客户想到了我们。这个项目我们两三个人用了三个月顺利完成,帮助客户梳理了战略发展的思路,重新调整了组织资源,优化了激励机制和制度流程。客户也非常配合,我们前面的方案出来,马上就跟着实施。我记得7月30日拿出的方案,8月1日公司内部新结构、新任命就已经下来。动作非常迅速,与我们的配合也非常好,当然也一定认为我们的方案是有效的。当时企业提出的目标是3年完成50亿,而当年只有10亿。这个目标提出来时,大家都不相信,不少营销人员私下说根本完不成。不过3年后,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其实,这个项目有很多可说之处,不过在那次内部交流时,由于不太会讲,很多亮点还是没有展示出来。
这几年辅导万达集团管理提升。董事局主席要求我每月来给中高层干部讲一次课。一年下来,从站在台上心中没数,到现在几分钟就理清思路、讲清楚。任何能力,都是练的多了,就形成了。
所以我一直有个体会,要感谢那些逼迫你成长的人。干以前没有干过的事,就是成长。每个人遇到了,不要放过机会。
再到后来当合伙人,公司要求每半年完成6个1,一次去学校演讲,一次去企业交流,1次发表文章,等等。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也是费劲儿联系各大院校。我记得去对外经贸给大四的学生讲课,讲什么是管理咨询,管理咨询对人的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讲完之后,就有学生给我发邮件,能不能到公司实习。看起来我的课程还是有点用,给学生们一扇通往社会的门,也给企业人才建立了桥梁。
再说说主营业务吧。其实北大纵横对人的培养更多是实战。每个企业的问题虽然相似,但是根源不同,团队和文化不同,解决的方案就要发生变化。这就使得即使拿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案子,也不能马虎大意,以为自己见过了,就可以轻敌。我曾经面对过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企业、各种问题,要解决必须学习。一个项目优质地完成,自我成长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