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最后还是用《诗经》的句子来作旁证。“《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在彼无恶,真正的大人君子,从这边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人觉得他不好,没有任何让人厌恶、抱怨的地方。在此无射,射,即嫉妒,意思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没有任何人嫉妒他,没有任何人说讥刺话、风凉话。
你看,刚才我还在说人家季老先生的风凉话,对不对?但是,后人是没有说孔夫子风凉话的,除非是不了解他。
总之,《诗经》里赞美说,“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这样的君子从早到晚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保持着美好的声誉。所以,“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没有一个君子不是因为做好了上面的这一切,才使自己的声誉很快地传遍天下的。
我们给这一章稍稍做一个小结。这一章主要是讲用君子之道来治国、平天下,要做好这些事业,必须重视三个方面,即议礼、制度和考文。怎样才算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呢?就是要通过下面的几个方面来验证:
第一是“本诸身”,自己要做到;第二是“征诸庶民”,从个体推广到群体,从小我推广到大我,都要行得通;第三是“考诸三王而不缪”,就是不仅要有空间的概念,能横推,还要有纵向的视角,要求证于历史,让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遗产跟我们现在所推行的制度达成精神上的一致;第四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能够求证于天地自然,这样就从社会人文的领域升华到宇宙规律的高度;第五是“质诸鬼神而无疑”,要在精神世界、形而上的领域去求证,这就更高明了;第六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个是要有自信心的,自信后人会证实你的正确。
我们看佛教里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管是后来哪一代佛祖出世,弥勒佛也好,弥勒佛以后的这个佛、那个佛也好,他所教给世人的佛法核心,无非还是这十六个字。
所以,我们也要有这个自信,我们现在看到的、学到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放之于后世、放之于千古而不会有错的真理。我们必须要对中华文化传统生起大信心,这才是学国学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