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吴国公时,就以元代的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统治基地。到称帝以后,定都应天府,称为南京,并以北宋汴梁(开封)为北京,自己家乡临濠(洪武六年改为凤阳)为中都。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掉开封的北京称号,改南京为京师。太祖晚期,曾有过在关中建都的设想,并派太子朱标考察。但不久太子去世,其事遂寝。应天府城经过历代整饬修葺,且湖泊丘陵交错,故为不规则形。但其统治中心的皇城和宫城,则为规则形态,其建筑规制和布局方式承袭了隋唐长安的基本框架。与唐制不同的是皇城围绕在宫城之外。
宫城正南以午门为界,内为宫禁,外为皇城。午门和皇城之间,有端门和承天门(相当于今北京的天安门)。承天门之外有外五龙桥,午门之内有内五龙桥。午门到承天门之间,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午门之内,为前朝后寝格局。前朝正殿为奉天殿,前有奉天门,左右分别通向东华门和西华门。奉天殿和奉天门,是举行大朝和重大礼仪之地。奉天殿东西两侧分别为文华楼和武英楼。奉天殿之北,依次为华盖殿和谨身殿。谨身殿之北进入后寝,依次为乾清宫、省躬殿、坤宁宫,乾清宫东西两侧为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等。
从承天门之南,到皇城正南门洪武门,御道街衢两侧,为中央衙署机构所在地,五府六部都设在这里。出洪武门,则通达府城南门正阳门。
成祖朱棣即位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营建新都。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北京为都城,称京师,不再称行在,但南京的都城地位仍然保留,称留都。到永乐十九年,群臣科道借三殿火灾多言建都北京不便,要求迁回南京,成祖大怒,杀了言辞激烈的主事萧仪,命反对建都北京者跪午门外112。仁宗即位后,夏原吉还请求迁还南京,以省供应。仁宗迫于众议,命北京诸司仍加行在二字。此后,正式文书中一直称北京为行在。直到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才取消了北京的行在头衔。土木之变后的迁都之议,实与北京长期的行在地位有一定关系。
明代的两都制,意义重大。丘濬总结古代两都制后,论明代两都的意义说:“仰惟我高皇帝定鼎金陵,天下万世之大利也;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113
后金起于关外,本明建州之地,清太祖之前,其部落酋长称满住,即满洲。“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114自太祖努尔哈赤起,与明朝对峙时自称满洲国皇帝,国名又曰大金,明人称后金。至太宗时,营建盛京城为都。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定年号为崇德115。清朝入关后,以北京为都城,以盛京为奉天,保持两都建制。
北京的建筑布局与南京相仿,皇城外绕宫城。宫城又名紫禁城,西临万寿山和太液池,北靠景山,南对正阳门。宫城正南门为午门,外通向端门和承天门(天安门),午门和承天门之左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之右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宫城建制与南京相同,前朝三大殿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三大殿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后寝部分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清代改皇极殿为太和殿,屡次增修,今殿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所修。太和殿是大朝、登基以及各种重大庆典之地,是紫禁城的最大建筑。中极殿在清代改名中和殿,是举行大典演习礼仪之地,皇帝前往太和殿时在此小憩并接受内阁、礼部与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建极殿清代改名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和朝廷大臣的地方,雍正以后为科举殿试之地。后寝部分的乾清宫是皇帝寝宫,坤宁宫是皇后寝宫,两宫之间的交泰殿为内廷礼堂。乾清宫和坤宁宫两侧,各有六组院落,称东六宫和西六宫,每个院落都由前后殿和东西庑组成。东六宫以南,有奉先殿、斋宫、毓庆宫;西六宫以南,有养心殿。在清代,养心殿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地,其正间用来接见官员,其西间用来阅览奏折和议事,东间曾被慈禧用来垂帘听政。宫城正门承天门顺治时改为天安门,作为宣诏颁制、金殿传胪、秋审朝审之地。
承天门之南到皇城南门正阳门之间,人称千步廊。明代的中央衙署,都分布在千步廊两侧。东侧依次为宗人府、吏、户、礼、兵、工部和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西侧依次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和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