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都不是绝对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原文吧。“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这两句话粗一看,好像是在谈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记得我们从中学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中国大陆当时唯一“正确”的哲学观,是必须学习的。那么,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动静关系的呢?它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其实,这个学说只是西方大量的哲学理论中的一种观点而已,还不能代表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仅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个流派的观点。比如古希腊哲学中很多流派就不这么认为,当代其它众多的哲学流派也都有自己的观点。只不过后来是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角度出发,中国大陆官方才认定这么一种哲学思考的方式。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周敦颐先生,他是怎么来看待“动静”的?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这个“物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物理现象,就是平常通过我们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种种物理现象而已。比如说看见什么东西在动,那它就是在动嘛!动和静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彼此之间就是相互对立的存在。你说它动,那它肯定就不是静的;你说桌上这个杯子是静止的,那么它就没有动。这些是我们一般人的体会,没有经过非常深入的逻辑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在思维上递进了一层。当年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就觉得,嗯,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呢?你说这个桌子没动,但是,承载这个桌子的地球都在动嘛,那你这个桌子肯定也就跟着在动。更何况哪怕是静止的物体,一个铁坨坨,表面上静止的,但是里面有分子、原子,还有原子核、电子、质子等等,都在做着杂乱无章的运动,所以运动肯定是绝对的!而静止呢,只是感官上感觉到它是安静的。因此当年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那是绝对信奉的,觉得这个论点肯定没有问题。

  

周敦颐先生在这里并没有给我们仔细分析,而只是给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实际上,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佛教经常说,等你真正达到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状态,那说明你对心的本体有所认识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动和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于静止,静止同时也相对于运动。如果说运动是绝对的,但是,没有静止来作为参照物,你又怎么知道事物是运动的呢?说白了,没有“静止”这样一个东西,连“运动”这个概念本身都不会产生,就更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之类了。

我们知道运动,知道变化,知道我们面前这个桌子里面有分子、电子等等在杂乱无章地运动,是因为我们有了静止的概念。有了静止这个观念,那么,运动是相对于静止的这个结论才有道理。如果没有静止作参考,那么运动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说月亮升起、落下,但假如我们眼里只有月亮,看不到周围的事物,那么,它也就一动不动了嘛。再比如远处有一辆车过来,你的眼睛只盯着这辆车看,就会觉得这辆车清清楚楚、没有动;但是一旦你的眼睛聚焦到车子周围的背景上,那么,这个车你就看不清楚,一晃就过去了。这些都体现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