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客户业务开发的新鲜血液。有了信息,业务开发团队才能动起来。可信息收集,属于脏活、苦活、累活,特别是在业务导向的企业中。没有多少人愿意花很多精力去收集、分析信息,并与他人分享。
老业务人员,仗着人脉广、内部熟,信息渠道相对畅通,不费多少力气,就能找到够用的客户信息。而资浅的业务人员,就只能瞎猫碰死耗子般,四处出击寻信息。信息来源、信息确认、信息动态管理、信息共享机制,这四个核心工作,压根就没有得到重视,过不了信息收集这第一关,业务开发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1、信息来源的3+2渠道
公司传播、业务推广、人员走访,这三个渠道最为常见。而数据挖掘、产业人脉,这两个信息渠道则容易被忽视。
1)三个主要的信息来源
(1)公司传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公司品牌传播,能带来不少主动客户,因为客户有需求、有意愿,得到的信息质量也最好。除了客户的公司名称,产品型号、性能要求、预期投产、定价、竞争对手、其他供应商,都会在接触过程中,步步摸清的。
公司传播的方式,电视媒体、视频网站、行业/专业杂志和报纸,这三种方式最多。至于这三者的组合,则要看传播预算、渠道覆盖、客户基数、产品销量的多少而定。
康明斯发动机、凤铝铝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潍柴,常年在凤凰卫视上投放电视广告。凤凰卫视,覆盖的人群基数,远不如央视,可在目标人群的匹配度上,更甚一筹。企业中高层,喜欢观看凤凰卫视的时事新闻、财经报道,在他们关注的节目里,出现您的品牌形象,自然会引起不少有价值的关注,高质量的客户信息也会主动向你走来。
德玛吉数控机床的加工演示视频,放到优酷上,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380多万次的播放。这可是一个冷门的产品,客户数量也不算多,可传播效果居然如此的好。这半年里,肯定有上万次的电话、电子邮件,传递到德玛吉,一些原来无法接触到的中小加工型企业,也都纷纷进入到客户信息库中。相比电视广告,视频节目的时长5分钟以上,产品阐述、性能展示、品牌理念,沟通的更为充分与到位,客户看明白了,动心了,再去跟你联系,这样的客户信息含金量最高。
行业/专业杂志和报纸,图文并茂,传播效果好,目标客户聚集,看的人与买的人吻合度高。这样的客户,在跟你联络时,问题明确、思路清晰,客户信息离购买意向更近了一步。
(2)业务推广:施耐德,一家来自法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楼宇、城市电梯和节能领域,也算是世界领先品牌,可它却一直被当成一家德国企业。眼看着ABB、西门子,在中国市场吃香喝辣的,施耐德当然不甘心。首先,他们借着中法友好的活动,在国内展开了一系列品牌公关运动,战果相当出色,在央视新闻联播赢得了1分多钟的品牌曝光。
接着,他们在国内主要城市,巡回召开客户恳谈会,但就重庆一个城市,他们的推广费用就高达2000多万元。花了这么多钱,究竟干成了什么事呢?数千名客户企业代表、政府机构主管、行业专家,还有上下游合作伙伴,联袂献上了一场城市节能的超级业务推广会。这对他们后续的业务推进和合作谈判,都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总揽效应。你算一下,2000多万元,就能让施耐德在城市节能的大蛋糕中分得一块,那起码也是数十亿元,这样的业务推广,真是面子和里子兼得。
(3)人员走访:销售人员在一线市场奔走,常常能带来新鲜的业务机会、市场动态与敏锐判断,可是,这一切都是基于现实的销售。你想想,有几个销售人员有精力也闲情,去分析未来的商机呢?这下问题就来了,公司的决策者依赖销售人员的一手信息,也只能在看得见的时空中运筹帷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大客户营销决策的短视症。
如何破除营销决策的短视症?活用一批有市场思维、沟通能力的技术人员,比如售后技术支持和维修人员,就能发现销售机会背后的驱动因素,还能就目前的产品和技术研发,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海德汉,编码器的世界领导者,就培训他们的技术支持人员,帮助他们在服务客户的时候,细心发现每一个客户对产品应用的独特要求,并辩证地对待单个客户的个性与整个行业/区域的共性,从而提供更让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市场走访,这样三合一的做法,就能让客户信息与市场机会完全贯通。
2)二个容易被忽视的信息来源
一个是数据挖掘,另一个则是产业人脉,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很简单,数据挖掘麻烦,营销人员没有心思去做。产业人脉隐晦,摆在桌面上也说不大清楚,而且悄悄地握在自己手心,自己的职业安全感也强一些。
数据挖掘,可以用excel数据库,或者SPSS统计软件,进行各种数据的关联分析,从存量数据里挖出宝贝,比如客户购买中断的原因,忠诚客户的异常,以及对手反击的有效程度。
电商平台、全国或国际连锁超市,他们拥有令人艳羡的大数据。更多的中小企业,交易量有限,而且数据采集的还不全。就得把数据挖掘、质化分析、市场走访、专家访谈、借鉴其他相关行业,结合起来应用,才能从有限的数据中,得出预判性策略,比对手快半步,比客户想要的多预备一些,大客户营销的成功几率,自然大了一些。
产业人脉,大多分散在营销团队的经手人中。比如,低压电器行业,跑设计院上图,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他们熟悉设计院的技术主管领导、工程师等,也跟总包方、生产厂来往多。而在递交给公司的客户信息中,只是一些联系人、电话、拜访日期的肤浅内容,深度的东西全在不同经手人的脑袋中。作为大客户营销团队的领导,你得想办法把分散的、隐形的产业人脉,摆在一个桌面上,分层级地供相关人员使用。人脉这东西,全是借着业务培育起来,若是业务这条线索断了,人脉也就枯萎了,还是用起来最合算。
2、信息确认的软硬功夫
看到的信息,问出来的信息,听到的信息,观察到的信息,四个不同来源,可靠性也大不同。
1)看到的信息要跟进。
网上得来的信息,大家都有份,需要地面人员跟进和验证。这时候,你要防止客户相关人员烦躁,为啥?招投标公告发布的一个月内,无数电话打进来,那么多张脸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是谁都会烦的。若你不是第一个出现在客户面前的,那就要换一个问话和洽谈的思路。别顾着去套别人的信息,你拿出对方想要的信息,作出对等交换的友好姿态。一般来说,职场信息、对方爱好、行业内幕,受欢迎的程度会高很多。
2)问出来的信息要确认。
一线市场走访时,问出来的信息,也未必靠得住。自己的老经销商,喜欢夸大困难,突出自己的不容易,向厂家多争取支持,他们口中说出来的客户需求、意向和购买潜力,缩水20%以上的可能性很大。自己的新经销商,充满着合作的信心,市场的正面性看得多,口中说出来的客户开发、销售节拍与增长趋势,高估的可能性更大。
访谈终端客户时,基层人员的抱怨最多,他们是真正的使用者,产品的一丝一毫问题,都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困扰。越是近期发生的故障,他们记得就越清楚,抱怨声也就越大。而中高层,关注细节少,对下一次合作的优惠条件、您竞争对手的优点,说的最多,成本降低、支持增多,才是他们的焦点话题。
3)听到的信息要探究。
广东人在喝早茶时,大量生意信息在桌间飞速流传。销售人员经常参加的饭局、牌局,也会有不少业务信息在流淌。说者无意,听者要有心。
比如,某个行内资深人士说有一家客户近期有大的招标项目,你听到后,第一时间要在手机记事簿写下概要。事后,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跟他打听详细信息,并调动其他人脉管道,对这个信息进行验证。进而关注客户企业的官方动态,并结合实地拜访,预先评估该业务线索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客户信息要比自来水,有的在蓄水池中,有的也在管道中流淌,而有的呢,则拧开水龙头就出水。得到的客户信息,要及时探究和辨别,能深入的则多费精力,无法深究的则及时放弃,以便腾出精力迎接下一波信息。
IT信息科技时代,已成为昨天。而数据科技时代,已然来临。客户信息不再多,而在于真、在于用。大客户营销人员,遨游在客户信息的海洋中,就得有一个精准的导航仪,判断哪些客户值得靠岸。
3、信息动态管理
我们做销售的,每天要写销售日志,每周要写周报表,每月还得提交月度工作报告。刚开始入行时,这些日志、周报表和月总结,你兴许还当回事。干着干着,就有人觉得这些都是无用功,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去走访客户。真的如此吗?
1)周期长的项目型销售,信息刷新要持续。
初期跟进时,跟客户的采购、技术、财务、生产部分,有较多的说明会、沟通会,以及私人间的接触,这个时期的客户信息多,大客户营销人员,写起报告来,也最得心应手。可过了几个月,项目进入到胶着期,打交道的还是那些人,问到和听到的东西也还是那一套,这个时候,客户信息的刷新就会暂停。公司高层,只好等到有价值的新信息,再去做判断和新决策,在这之前,一切要做的就是等待。
而此时,若您对手的销售人员,善于捕捉客户不经意话语的弦外之音,勤于观察和分析那些掩藏的信息,就会比你多了几份判断的筹码,做出的决策就会比你更正确,反应的速度也更快。周期漫长的项目型销售,到最后功亏一篑,多半都因为信息动态管理的懈怠。
2)关系维持较长的老客户,信息清理要及时。
一个大客户,你与她关系处久了,就会赢得一批喜欢你、熟悉你的内部支持者。别急着高兴,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批发自内心反对你、想替换你的内部颠覆者。这时候,你的信息来源,若偏向于支持者,高枕无忧的散漫也就与你同行。而你的竞争对手,就会找到那些内部颠覆者,利用你的产品问题、服务问题,争取上位。
更可怕的,就是你的铁杆支持者,工作岗位调动或离职,内部颠覆者可能一夜之间就给你颜色看的。
那该怎样做呢?三年前的客户信息,用一张简短的表格加以总结,然后统一归档于过期信息文件夹。二到三年前的客户信息,则写一份小结,点评其中的得失,标注关键的人物与事项,然后归档于背景信息文件夹。
一年前的客户客户信息,则要按照时间顺序、项目进展、阶段成果、得失分析、改进措施,写一份详尽的客户信息总结报告,并召集相关人员与部门,就所有的老客户、大客户,做一次客户信息汇报、分析与总结会议,清除过期、错误与无效的信息记忆,输入总结性的、有助于业务推动的全新信息。
4、信息共享机制
客户信息,业务开发与客户管理的生命线,需要各个部门齐参与,共分享。销售部门提供一手信息,鲜活的、业务导向的;营销部门则要多做一手信息的分析、二手信息的收集,以及信息比对;售后服务部门则提供客户满意度、应用状态以及产品改进等细致信息,从客户使用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产品;财务部门则要提供产品、客户盈利,帮助销售与营销部门改善产品组合;技术研发部门,提高产品改进的设想与计划,带给客户更多的惊喜。
客户信息,要形成好的共享机制,就必须做好深度加工,否则,就会陷入真假难辨、新旧不分的困境中。
1)学会技术和市场语言
客户信息,要用技术和市场两种语言,进行深加工。
技术语言,要深入到产品性能的细微之处,对产品的经济性、可靠性、使用成本、操作体验、维修维护便利,都要有量化的描述,这对于一线销售人员的客户沟通,市场人员的策划方案,高层决策的落地执行,都能起到务实的推进作用。
如何判断自己的技术语言水平呢?拿出你们公司最复杂的产品和方案,用完整的技术概念、特点和用法,去向一个技术外行进行阐述,然后呢,看他的反应。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建议,那就说明他真的听懂了,你的技术语言第一关通过了。技术语言的第二关,则是把上述的口头沟通内容,写成简要的文本,并辅以图表,拿给你们公司或行业的技术权威看,看看他的反应。若是没有全盘性的否定,只是一些小细节的修改,那你的技术语言就过了第二关。
市场语言,要深入到客户需求与应用的具体状态,对客户偏好、决策方式、抱怨、满意度,都要有质化的概括,这能让技术研发人员的脑中,始终有一幅幅清晰的客户画面,更更让高层决策看的清、看的真,公司资源能用到实处、急处和机会之处。
问题是,如何判断自己的市场语言生动形象呢?你找到一个做生意的朋友或家人,把你对产品、客户和行业的商业见解,跟他概要地说一下,看看他是否第一时间抓住要点,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若如此,你的市场语言关也就通过了。
2)信息的拟人化加工
客户信息,一大堆文字、图表,枯草乏味,好不容易折腾出来的分析报告,感兴趣的人不多,用得好的就更少了,为什么?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必须眼见为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的思维才能聚焦,想法也才有所依托。
客户信息,要从纸面深入人心,拟人化加工必不可少。这种做法,广告公司用的多。一番市场走访、样本调查、小组访谈之后,他们就开始把抽象的客户需求,汇聚成一个个代表性的目标客户身上,用自己熟悉的人,来聚焦各自的需求差异,从而制定不同的广告传播方案。
大客户营销人员,在向公司内部或外部合作伙伴,沟通某个特定大客户时,也可以把大客户进行拟人化加工。客户拟人化,主要包括形象、性格、作风这三样。
(1)形象,年轻活泼,老成持重,轻率冒进,还是老谋深算的,好比一个活生生的人,第一次站在你的面前,他/她留给你的第一印象。
(2)性格,苛刻、宽容、激情、柔和,平常的沟通与相处,也许对方藏着掖着的,可到了问题出现时,对方的性格特质定会暴露无遗。
(3)作风,雷厉风行,犹豫不定,一个组织的执行力,如同一个人做事的风格。遇到慢性子的,你越着急,他的压力越大,决策也就更为拖沓。你得找到他吃不准或担心的地方,帮他先解决问题,然后才能进入到正常决策中。看似分工费力,而你作为帮助者角色的介入,则能赢得更多的信赖和友谊。
3)用好客户信息简报
客户简报,4A广告公司的拿手好戏。刚开始,你会觉得他们做的客户描述过于简单,看着看着,就能品出其中的真味。字字精道,概念清晰,定义准确,描述精炼,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呈现在你的面前,客户形象顿时生动起来。
大客户简报,分为基本描述与深度描述。基本描述,无外乎客户基本信息,公司名称、地址、部分负责人、拜访纪要、客户反馈、问题解决、打样送样、技术资料等,统一填写到客户档案中,由销售内勤或市场专员定期整理,并写成简要报告。基本描述,以产品、方案、技术和事务为中心,有助于我们全面分析和把握客户需求。
而深度描述,则以客户、项目为中心,展现项目进展、关节点、障碍和需要的支持。每个参与者,都能在第一时间清楚客户的反应,从而调整自己的动作,以及与其他部门人员的配合。深度描述,由大客户项目经理亲自操刀,有助于决策人员随时调整规划和部署,大客户业务开发的节奏和效率,得以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