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做一个专业化的、有技术、有品牌、有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我看不出还有别的路可走。
——中粮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模式创新与能力培养相伴相生,共同构成推动企业成长的两个轮子。优秀的模式创新必然要求培育相应的“内在能力基础”,模式创新的最终成功和不易被模仿从根本上依赖于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独特能力,而缺乏能力支持的“模式创新”只能成为一种空中楼阁式的空想。反过来说,企业的内在创新能力越强,思考和推进模式创新的空间就越大。只有形成“模式”与“能力”的有效匹配和有机互动,企业成长才能构建于价值逻辑的坚实基础之上。
无论“模式”还是“能力”都与一个关键词密切相关:创新。当今流行着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创新具有太多的不可预测性,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创新的成功概率很低且具偶然性。在这样的观点下,多数中国企业很难产生创新的远见和勇气,不愿意也不敢在一项可能取得更大成功的创新上押注。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言部分分析的,今天的中国企业处在一个巨变的商业时代,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和成长压力。我们在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中国市场环境和全球市场环境新的趋势性变化,我们在远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跨国巨头主导下的不公平的全球市场竞争,我们在远没有确立起自己健全的成长价值体系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产业规则和成长逻辑的巨大变迁,这是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畏惧与逃避是没有出路的,当无法改变环境时我们只有选择适应环境,当无法制定规则时我们只好首先遵循规则,当无法脱离体系时我们只有首先融入体系,当无法回避竞争时我们只能勇敢地直面竞争。
出路其实只有一条: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能力创新。固然,创新充满风险,创新至为艰难,创新可能失败,但从更长的历史周期观察,大多数企业的风险恰恰来自不敢冒险的平庸选择,大多数企业的失败恰恰在于自恃成功的路径依赖。创新有可能犯错,但不思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才是企业犯下的真正错误。
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以消费者忠诚和高附加值创造为核心的“品牌”,以全球网络和全球性资源配置能力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是当今全球企业竞争的三大要素,也是横亘于众多中国企业面前的三大壁垒。我们只有知难而上地向着这三大高地进军,以我们的勇气、智慧、毅力去迎战和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我们才能成功地走向自己的未来。
华为、海信、奇瑞等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海尔、联想等企业在品牌方面的创新实践,中集等企业在供应链方面的创新实践,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获得初步成果。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这些标杆很告诉我们,创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创新更非跨国巨头的“特权”,中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内完全可以在三大壁垒上寻求突破。事实上,德国、意大利、以色列包括印度、西班牙等国家具有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创新典范,向这些国家的这些企业学习对于国内广大中小企业具有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意义。
所以,以创新的勇气直面企业成长面临的挑战,致力培育与模式创新相匹配的技术、品牌、供应链管理三大内在能力,是企业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命运的核心逻辑。正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我们提出,模式创新与能力培育内在相连,有机互动,成功的模式创新背后体现的是企业三大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和运营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