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如何执行不合格品的预防与纠正措施

不合格品的出现存在多种原因,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导致不合格品,因此企业需要制定不合格品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一)执行不合格品的预防措施

(1)制定不合格品控制办法。规定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评审、处理和记录办法,并对员工进行培训。

(2)明确各部门、岗位的作业规范。

(3)明确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工序之间的接口。

(4)制定企业品质标准。

(5)制定检验部门职责及作业规范。

(6)制定不合格品的隔离管制办法。

(7)明确划分不合格品评审的责任与权限。

(8)加强对不合格现象的统计分析,防止不合格现象的重复产生。

(二)执行不合格品的纠正措施

采取纠正措施,不能仅局限于发生了不合格品才去查找原因的“事后”处理办法,应重视“生产中可能出现不合格品”的“事前预防”措施,将不合格品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对产生不合格品的现象,企业应本着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改进缺陷的顺序,完成对不合格品的管制循环,形成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纠正(PDCA)循环”。

按照“原因要查出;责任要分清;纠正措施要落实”的原则进行,为保证预防、纠正措施的正确性、有效性,企业应制定一套完整的“不合格品预防、纠正措施管理办法”来指导对不合格现象的纠正与预防,并纳入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