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5个关键点:来料品质管理,防控 “病从口入”

(一)核心难点

在配件型企业中,来料品质管理堪称管理难题的重灾区。其复杂性源于物料贯穿生产全流程,企业却往往仅关注产品最终状态,忽视物料供应过程的监管。实际生产中,常出现以下典型困境:

1.到货检验发现不良品。

以笔记本电脑组装为例,即便 200 种物料已全部到齐,经检验后仍可能出现键盘功能缺失、数字键无法输入等问题。此类不良品若流入生产线,不仅无法使用,后续拆卸处理也将耗费额外成本。

2.抽检漏检导致生产中暴露问题。

进料检验(IQC)通常采用抽检方式,难以对万级数量物料逐一筛查。如某组装线曾遭遇 IQC 检验合格的物料,在产品组装测试阶段却暴露出功能不良,包括掉电过快、无法开机等问题。抽检局限性使得不良品漏检风险始终存在。

 

 

 

 

(二)对企业影响巨大

1.生产进度受阻。

当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现大量来料不良品,企业将面临艰难抉择:停产等待处理会造成生产线闲置,转线生产则需额外投入成本;联系供应商解决问题,若供应商距离较远,等待周期内的生产停滞同样会带来损失。

2.质量与效率双降。

即便选择退货补货,这一过程也会产生诸多额外成本,如时间成本、收货成本、仓促补货成本、检验成本,以及 ERP 系统流程中涉及的大量表单审核工作。此外,不良品若未能及时处理,容易形成呆滞物料;部分具有隐蔽性缺陷的物料,如含过多水口的注塑零部件,虽在企业生产环节未被发现,但流入终端市场后,可能导致产品召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3.潜在法律与声誉风险。

细微的品质问题,如标签日期错误、英文字母拼写错误等,若流入市场,不仅可能引发职业打假人利用漏洞进行敲诈勒索,还会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削弱消费者信任度。

某为汽车 DVD 生产结构件的企业,其供应的零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加入过多水口,该问题在装配环节未被发现,最终导致安装于宝马车的 DVD 在消费者使用一个月后出现不出碟现象。此次事件引发宝马车召回,涉事企业承担巨额赔偿,高达1亿元,最终宣告倒闭,深刻反映出来料品质问题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三)如何做好来料品质管理

1.供应商深度辅导

通过技术支持、管理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供应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从源头保障物料品质。

 

 

 

2.检验前置与报告核查

要求供应商在发货前完成自检并提供检验报告,同时企业需建立有效机制核查报告真实性,防止数据造假。

3.供应商动态管理

定期评比:从质量、交期、服务等维度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分,区分优质与劣质供应商。

订单与货款挂钩:将供应商来料合格率与后续采购订单量、货款结算紧密关联,对合格率高的供应商增加订单倾斜、缩短付款周期;对合格率低的供应商减少订单、延迟付款或终止合作。

4.司法案例应用

参考成熟司法案例制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与权益,在出现品质纠纷时可依据相关条款有效维权。

5.全员参与的质量监督机制 —— 1元奖金制。

借鉴日本企业经验,鼓励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监督。生产线员工每发现一个来料不良品,即可获得一元奖金。该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全员监督网络,有效遏制不良品流入生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