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障眼法屠龙拳:创造“虚拟所有权”

“虚拟所有权”是终端最常用的套路之一,这在第一章中我们有提及。

所谓虚拟所有权就是让顾客在尚未购买产品时候,产生“已经拥有”的感觉。其中有两大威力,一是人在“将得到未得到”之际,体内相应激素水平会达到最高,能最大限度撩起人的“购买欲望”;二是如果消费者此时想放弃购买,会产生“损失厌恶感”,会非常不爽,人们为规避这种不爽,往往会自己就找理由劝说自己购买。

行为学家艾瑞里说,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霍普金斯大师提倡广告要强调消费者拥有产品后的感受。同样,终端对虚拟所有权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试吃、试用、试穿、试驾,还有先使用后付款等终端手段,多数都是虚拟所有权的运用。一旦你产生了已经成为产品主人的感觉,那种念头就很难割舍下,为了维持住这种快感并避免“损失厌恶感”,人们往往就会做出购买行为或者继续保持关注。

除了这种直接应用,还有对虚拟所有权的变相应用。

纽约巴鲁克学院的市场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当麦当劳在菜单上增加健康食品时,比如蔬菜沙拉之类,反而会引起巨无霸销量的暴涨。为了找出原因,这些研究人员设计了快餐菜单,模拟开设了一家餐厅。来这儿吃饭的人需要从提供的菜单上选择一道菜,其中一半人拿到的是标准套餐,比如法式炸薯条、炸鸡块和加配菜的烤土豆,另一半拿到的除了上述的标准套餐外,还有份健康的沙拉可供选择。

吊诡的事情发生了,当菜单中多了一份健康选择的时候,人们更有可能选择最不健康、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更加毁三观的是,即使人们根本没有选择健康的蔬菜沙拉,只是知道有这样的选择,那么其吃不健康食物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研究人员在自动售货机上的实验,当在众多垃圾食品选项中多了低卡路里饼干时候,被试者更可能选择热量最高的垃圾食品。

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大脑对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做真正完成了目标。从而在对选择垃圾食品时候压力小了很多,对不健康的食品产生了强烈愿望。

所以我们看到,有经验的超市会把新鲜的水果蔬菜放在卖场的入口处,人们仅仅是看到这些,就会对它们产生“虚拟所有”感觉,从而会对那些高糖高脂高热量的产品放松警惕,从而大大增加其购买零食的可能性,顾客的客单价会因此大大增加。

在国内各大卖场纷纷陷入窘境的今天,以经营生鲜为主要特色的永辉超市却高歌猛进,不光是特色定位的成功,也因为生鲜产品的健康性,帮助其提高了超市的客单价。不光卖了生鲜,人们选择其它工业食品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实际上,开放式货架也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虚拟所有权,完全敞开,让顾客觉得跟不要钱一样往购物车里扔,也能产生少许虚拟所有的感觉。

不光是终端销售中对虚拟所有权广泛应用,人员推销中也经常应用:专业销售人员做培训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成交预设”,意即跟客户谈判中,要经常假设双方已经成交,从而刺激其下单欲望和激发其“损失厌恶感”。其原理也是一样的。

利用其主场优势,通过巧妙的空间设置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或者买的更多,是终端应用最频繁的迷魂阵。

做终端销售的都知道,终端建设最关键的是陈列,每家公司都有陈列十原则或者十八原则什么的,比如黄金位置、重点突出、垂直集中、先进先出、多点陈列等等,都是对终端空间的最大化、效率化利用。而对于零售商来说,能够做的事情就更多了,随便举几个例子。

您如果留意下大型商超的地板,发现基本都是非常小非常密的瓷砖,这会让顾客觉得自己走的太快,从而放慢脚步,于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买东西。

大型超市的收银台总是排队的,哪怕人不多,那就少开个收银台,反正要让你排队,你排的时间长了,购物机会就会增多(当然这有个限度)。商超的通道设计也很坑,你那怕就进去买瓶水,从进超市到出来也要把整个超市走一遍,你看到的东西多了,购买机会也会增加。

在产品组合上,很多消费者印象中很常规的组合,他们往往把它们打散,比如面包牛奶鸡蛋是个常规的早餐组合,你会发现你要把超市完整走一圈才能把这哥仨凑齐。而很多看似不搭界的产品,却往往被乱点鸳鸯谱一下。

美国的沃尔玛首先发现,把纸尿裤和啤酒放在一起销售能提高啤酒的销量,因为美国通常是男子周末购买纸尿裤,而周末恰恰是体育赛事的高峰,啤酒则是陪伴赛事的最佳伴侣。而在我们这儿买纸尿裤通常是妈妈们的事情,这方法就不管用了。我们这儿是把安全套和口香糖放在一起,效果最好,你懂的,巧克力有时候也来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