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随顺机缘:人际关系管理的基本方略

有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大致来自六种需要的驱动:

(1)依附的需要。

(2)社会整合的需要。

(3)价值保障的需要。

(4)可靠同盟的需要。

(5)寻求指导的需要。

(6)关心他人的需要。

作者认为,无论基于何种需要、运用何种方法和技巧,建立并维系某一具体的人际关系,随顺机缘都是一个基本方略。

为什么?先看一则禅宗故事:

三伏天刚过不久,寺院里的草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 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 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都长出来了。”师傅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所谓随顺机缘,简单讲就是顺其自然。正如禅宗故事所描述的一样,真正的随顺机缘并非一味消极什么都不做,而是不斤斤计较得失的诚恳做人、踏实做事。

到底应该如何随顺呢?净空法师在《华严经讲记》中的一段开示,或许值得细细品味:

……宗门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佛家的术语称为“公案”。道场两个出家人争执,争执什么?经教,这一句经文,这一段经文,两个人的意见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谁也不愿意服谁,两个人吵架,争论起来。怎么办?找老和尚评一评,甲到老和尚面前,跟老和尚讲这一段经文应该是什么意思,说了半天,问老和尚:“你觉得我的见解、我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老和尚点点头:“你对。他心平气和,他对。”离开老和尚,甲出去就告诉乙:“老和尚给我证明,我对,你不对!”乙也去见老和尚,把他的见地跟老和尚诉说一番,问老和尚的意思,老和尚点点头:“你也对。”乙也被打发走了。

老和尚旁边有一个侍者,看到老和尚对这两个人都说对,侍者就对老和尚说:“他们两个见解是完全相反的,你怎么都说对?”老和尚笑笑说:“你也对。”这是什么样的示现?随顺,没事!为什么说没事?全是妄想分别执着,你想对不对?统统把它归到妄想分别执着不是都对了吗?甲也是妄想分别执着,乙也是妄想分别执着,旁边侍者小和尚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怎么不对?都对。只有老和尚一个人离妄想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才能够随顺妄想分别执着。你没有离,不能、不会随顺,离了才随顺。老和尚比这三个人高明太多了,这小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自寻烦恼,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的妄念不间断,想这样、想那样,一天到晚烦死了。念佛,不要说一心不乱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放下,你想想对不对?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是不是还是那么多?自己真的学佛了,你要好好去检点检点。今年跟去年做个比较,今年到底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今年的分别执着比去年少,今年的智慧比去年高,这就是所谓的烦恼轻智慧长,就有进步。如果说想一想,我今年的分别执着跟去年差不多,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我们这一年白过了。真的烦恼比去年多了,说明我们退步了,考验功夫就在这地方。

……我们今天初学,学随顺,不能有像菩萨那样的成就。我们能够处处学随顺,但是天天不离经教,天天不离念佛。行!每一天念经教,你没有离开佛菩萨;每一天念佛,你心里有佛。心里有佛,没有离开佛,凡夫学随顺,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佛号加持你,经教是一个标准,纵然不能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上下差不多,八九不离十。慢慢智慧开了,对于恶人作恶,不讨厌、不计较;善人行善,随缘赞叹、随力成就,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你真的能成人之美,心地怎么样?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这样的随顺就是清净的,帮助你的智慧的增长。如果随顺里面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企图,有私心在里头,那个随顺就造业了。业里有善恶,果报不出六道轮回。真的,法门无量,任何一个法门的修学,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丝差错都不能有。怎么防范?总的来说,防范就是一个: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纵有偏差,不大。渗透一丝一毫自私自利在里面,问题就严重了,大家要深思熟虑。

作者将来自佛门修行劝诫的随顺机缘借用到人际关系管理中来,并非无缘无故的一时兴起,真实的感受和体认是,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过分在意人际关系带给自己的得与失——在培训行业内,常常听到的一句口号:“人脉即钱脉”,便是最好的注脚。但是,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看,真正有助于职业成长与发展的人际关系,并非怀揣私利,蝇营狗苟、攀缘附会可得。

有道是:

人际关系万千径,只见得失成泡影;

随顺机缘平常心,如常精进便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