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营销”为何失效了 刘春雄

要讲清为什么放弃中国式营销,就要讲清当初为什么主张中国式营销。

中国式营销能够成立有两个内在原因:一是中国太大了,仅仅中国市场就能够培育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这个观点是模仿毛泽东的说法。规模太小,这个说法就不一定成立。二是中国消费者整体上与西方国家差别太大,可以培育出独有的产品体系。非洲有些国家也很穷,但规模太小,西方国家拿高端产品卖给低收入人群,他们也没办法。

可以说,中国企业不是在与跨国公司进行对抗性竞争,而是在与他们周旋。在周旋过程中越做越大,后来事实就是如此,各个行业的龙头几乎都是中国企业。弱者打败强者,这也是中国式营销很重要的一点,并且是以战养战。在实操中,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对比,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是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

跨国公司是品牌驱动,中国企业多数是渠道驱动,最经典的做法就是深度分销。试问哪家成功的中国企业没有做过深度分销?中国式营销有一个天然避风港,我称之为渠道红利。中国的渠道是碎片化的,跨国公司很难办,宝洁三次下乡,都没搞定渠道。所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人口红利,微观营销的发展是渠道红利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中国企业利用了中国市场的原始原始所产生的复杂,以及跨国公司对原始的不屑和不适应,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因此,当市场不再复杂和原始,中国式营销就失效了。

2008年之后,我为什么不提中国式营销了呢?要寻找答案,问两个问题就行了。第一,中国市场还“原始”吗?中国企业还需要利用“原始”为武器吗?第二,中国企业还不敢与跨国公司直接对抗竞争吗?

中国市场的变化,我大致用三个方面概括:一是产品体系与跨国公司同级;二是渠道空间没有了,“渠道红利”没有了,丧失了中国式营销的生存空间,娃哈哈是个标杆;三是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放弃中国式营销,不等于进入跨国公司的营销体系,而是开创全新的营销体系。

 

开创中国式新营销

第一,产品新主流没有经济危机是消费品质的上升,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恰恰就是这样,所以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一,所有实体产品行业,只要以数量计算,都是数量封顶,数量不能再多了。但是,品质在上升,毛利在上升。二,品质上升到与西方国家同级的水平,所以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崇洋潮。很多人批评中国的崇洋潮,比如,到日本买个马桶盖。

品质上升到什么程度呢?我称之为新主流。中国的新主流就是西方的老主流。就是中国游客到西方国家买回来的那些东西,当然不是指奢侈品。

新主流的标准是什么呢?除了前面讲的与西方主流质量差不多外,还有三个标准。

1.口碑型。首先是自己满意,其次是口碑具备传播特征,向他人真诚的推荐,而不是基于商业目的的推广。

2.魅力型。一见就喜爱,发自内心的喜爱。如果说口碑型是对内在品质的要求,那么魅力型就是对外在品质的需求。

3.价值型。也就是附加值更高,毛利更高。

口碑型、魅力型、价值型,新产品开发必须围绕这三个方向。比如,统一在做“5+战略,就是5元以上的产品战略。以前一碗面才5元,现在袋装就要5元,否则肯定不好吃。乳制品都要模仿光明的莫斯利安,送礼都送莫斯利安,送优酸乳就丢人了。啤酒要喝原浆,连生啤档次都低了,回归到德国没过滤的原浆啤酒。这些都是新主流。

第二,定价体系、销售队伍都要调整。“新主流”产品做出来了,业务员、经销商一看,价格这么高,怎么卖得动?再好的产品都被否决了。因为业务员和代理商已经习惯了低价产品,特别是通路,只要价格稍高,不管产品好不好都会否决了,好产品都做不成。因此,这批队伍要换,或者要改造。所以,新主流产品出来后,不要找业务员和经销商问,直接找消费者,不要告诉他们价格,只问体验后的感觉如何。现在的消费逻辑发生了变化,先体验再传播。要是真对产品有信心,敢让上万人体验,传播效果一定好。
     第三,渠道变化。中国的渠道红利没有了,但渠道多样化仍然存在。中国现在至少有通路、终端、电商三大渠道体系,这些都要加以利用。相比而言,西方是终端多样化,中国是渠道多样化,从而引申出很多差别。比如,终端体系现在受电商影响很大。电商对小终端影响小,对大卖场、百货商店影响非常大。那么怎么办?对于传统终端来说,因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都到网上购物去了,所以剩下来的终端消费者价值提高了。苏宁做电商,销量增加了,但亏损了。国美的电商稍差,但专注终端调整产品结构,反而赚钱了。所以,越是终端销量下滑,越要坚定地做新主流产品。

通路系统在产品结构调整时,通路会变成阻路,越是好市场,新品做得越差。怎么解决?我的体会就是倒着做通路:先做消费者体验,体验好再做终端,终端好再拉动代理商。

 

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

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我判断这是最大的变化。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现在信息越来越对称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营销传播的方式,所以,营销也从4P变成了4E。一是体验(Experience),二是免费(Expense),三是电铺(E-shop),四是展现(Exhibition)。这就是新的消费逻辑,但传统营销人不一定接受。

一家大企业的市场部经理对我讲,他们新品很好,广告投放也很大,但卖得很差。我告诉他:“你的这点广告费,可以让几万人体验一次,这么好的产品还不卖疯了!”但老板就是相信历史经验,这是可悲的。 

中国式营销失效了,但新营销是什么,我还在琢磨,肯定不容易琢磨透。信息文明刚开始,怎么可能就琢磨透了呢?我只能分享到此了,后面很多没想通,还要研究。

刘春雄,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曾任“双汇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副总编。主要研究方向:营销管理、营销企划。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