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由化学药、普药为主向以生物制药为主

第六节 由化学药、普药为主向以生物制药为主

一、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

生物药物(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器官、体液等中,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从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成立,生物技术制造工业,已创造出许多重要的治疗药物。目前生物药品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多发性硬化症、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肝炎、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随着全球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疾病发病率的连年攀升,临床中生物药物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推动全球生物药市场高速发展。此外,各国政府协会也帮助推动了生物药品的临床使用,而生物医学方面的巨大进步,进一步支持了全球生物药品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和转基因生物(GMOs)在生物药品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根据全球知名市场调研公司PMR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一份新报告,全球生物药品市场在2014年的市值为1610.5亿美元。未来7年内(2014-2020),该市场将以10.1%的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并在2020年达到2871.4亿美元。

在中国,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从科研到产业化,将是一条艰难的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生物制药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

“虽然,生物医疗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也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但生物医疗是一个可以永久投资的行业,这个行业再做200年都不会有问题。”美国傲锐东源(OriGene 董事长兼CEO何为无说。

生物制药未来的发展潜力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制药企业的一致认可,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在关注、涉足甚至大举进军这一领域。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家医药企业正在开展生物制品药物的研发生产,比如先声药业、上海医药、华北制药、手心医药、华神集团、江苏恒瑞、美恩生物、常州吉恩、百泰生物、复星医药、丽珠医药、天士力、沈阳三生、亿胜生物、长春高新等。

当然,我国生物医疗产业目前还很多问题,第一是生物药物的高成本及重磅药物专利阻碍了我国生物药品市场的发展;第二是与生物可注射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风险,也是限制我国生物药物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三是价格问题,现在很多效果不错的生物药价格昂贵而且依赖进口;第四生物医药产业在企业融资、产业规模、产品品种,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五产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缺乏自主创新;第六技术壁垒和支撑技术、生产装备比较落后。

二、化学药、普药怎样向生物制药转型

生物制药是一个投资金额大、周期长、研发风险高的行业。现在很多化学药、普药企业纷纷向生物制药企业转型,或者强化生物制药的业务单元,转型或强化的同时都需要明确生物制药业务单元的种种风险。

笔者建议化学药、普药企业向生物制药企业转型时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与实验室或者研究院合作开发生物制药产品

由于研发生物制药产品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化学药、普药企业刚刚转型做生物制药产品的时候,不具备高级生物研发人才,并且国内生物研发领域的人才也不多,所以与实验室或者研究院合作开发生物制药产品,可以避免因人才缺失导致转型失败。同时实验室或者研究院有较好的生物研发设备,这也避免了药企转型初期花大笔的资金购买研发设备。

而且,一些实验室或者研究院本身在生物药品研发领域就有了一定的研发成果,甚至一些实验室或者研究院都拥有相关专利,但这些都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生物药品。

化学药、普药企业与实验室或者研究院合作可以凭借其人才、设备和既有的研发技术缩短向生物制药转型时间,也可以节约大批的资金。

(二)与跨国公司的共同研发生物药品

现在,大型国内药企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正在和国际跨国企业对接,即药企生物产品研发模式国际化,从原来以内部为主的研发组织转向开放的多渠道合作研发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的、符合临床要求的研发组织方式和开放式的市场化研发方式相融合将是我国药企向生物制药领域快速转型的关键。比如先声药业与百时美施贵宝共同研发抗肿瘤药物BMS-817378、天士力与法国梅里埃发展联盟合资成立生物医药研究公司、丽珠集团和健康元建立单抗制药平台等。

(三)与大学共同研发生物药品

通过药企和大学的分工合作,可以最快地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模式的选择,将打破新药研发“两高一长”的思维定式。“通过产学研功能链和利益链的分工合作,把原来由一家企业或机构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分解在产学研的各个环节上。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就单一功能链来说,时间和费用的负担就不会很沉重,却能够同时分享大生产的成果,最终有望实现共赢和多赢。” 安宁说。

药企与大学合作研发药品已经成为常态,当然不限于生物制药领域。比如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马歇尔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所 (MIIR) Joan C. Edwards 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进行抗肿瘤药物和防治肾脏疾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比如清华大学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新的战略合作协议,扩展“清华-拜耳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工作,在生物医学领域开展研究合作。

比如国内染料界龙头企业闰土股份开始跨界,与美国耶鲁大学一课题组签订《创新药物技术研发合作协议》,合作研究肿瘤分子项目。

(四)投资小型靠谱的生物技术公司

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一般由拥有生物技术的归国专业研发人士创办。这些专业研发人士本身在国外的药企、研究室或者大学对生物制药领域的相关药品就有很先进的研发技术,甚至有一些专业人士本身就有生物领域的研发成果。

普药、化学药企业向生物制药企业转型时,可以凭借这些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人才、设备和研发成果较为快速地进入生物制药领域。而且,一般这些小型的生物技术公司本身就非常缺乏研发资金,缺乏临床研发资源,药企和这些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可谓双赢。

而且,由于是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股本结构简单,股本金也不大,药企可以以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成为控股股东或者大股东,那么未来这家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所有研发成果就会自然而然成为药企的成果。

当然,药企投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要非常小心,一定要调查好小型公司核心研发人员的背景。因为生物领域的骗子比较多,有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可能根本没什么研发技术或者研发成果,但会忽悠、讲大话、懂术语。这让一些辨别能力不强的药企高层很容易中圈套,最终导致药企投资失败,更严重的是导致药企转型生物制药失败。

药企投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成功案例也比较多,比如上海医药和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

 

上海医药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重大新药创制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医药将在未来六年出资1.8亿元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包括多替泊芬、TNF受体、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LVCR)和重组人淋巴毒素α衍生物(LT)四个药物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全面合作。借助此次合作契机,上海医药一举进入基因工程、脂质体、光动力三大研发领域,通过专业研发合作提升上海医药现有研发体系。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其在基因工程药物、光动力药物、脂质体药物等领域的研发上处于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现有一大批药物处在已经或即将产业化的关键时点。

 

(五)组建创新技术平台

创新技术平台就是将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国外的生物研究机构联合起来组建新一代生物制药技术攻关合作平台,重点突破靶标发现技术、生物转化技术等新一代生物制药技术,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利用平台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缩短研发周期和提升开发速度,力争在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创新药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创新技术平台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整合研发资源能力,以及对国家相关行业政策的利用能力。创新技术平台的构建企业需要有大型药企背景或者政府背景,中小药企根本建立不起来。

(六)采取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构建生物制药领域研发体系

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是指参与平台建设的高校、科研院所主要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形式作价入股或出资入股,企业则以资金入股为主,加入平台的企业共同享有成果。而模拟公司模式是由参与平台建设的各方共同管理,该模式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场所。管理机构由平台各方派专人参与,按公司规范运行,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平台运行过程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

“一直以来,大型制药公司承担着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而这批制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才是中国制药企业由大走向强的最重要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大型制药企业集团进军生物制药,标志着中国制药工业行业的意识和发展方向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这也正是走向制药强国的基础。”某项目负责人表示。

备注:(第(五)条和(六)条参考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吉林省委员会关于生物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