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躬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凡是进言,一定要懂得粉饰对方自夸之事、掩盖对方自耻之事。
1、君主有私人急事,一定要强调这合乎公义孤立他去做。
2、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不能克制,就要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抱怨他不去干。
3、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做不到,就要举出此事不好的地方,称赞他不去做。
4、君主想自夸智能,就要提出举出其它类似事情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依据,使他从我这里借用佐证他自己的手法,而我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以帮助他自夸才智。
5、想向君主进献驭人相安的话,就要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想陈述有危害的事情,就名下此事会遭到诽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6、借助常赞另外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来规划另外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
7、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人,就必须对他大加粉饰;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明言掩饰,说他没有过失。
8、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言压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
这样,进言的主旨么有什么违逆他心意之处,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用这个办法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从而可以畅所欲言了。
当初,伊尹去过厨师,百里奚去做奴隶,就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都是圣人啊,但还是要通过做低贱的事来获得进用。因为出身低,君主采用了他们的建议,就不会让智能之士感到耻辱了。经过很长时间相处以后,君主的恩泽已厚,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据理力争不再会获罪时,就可以尽己才、明利害,以帮助君主成就功业,直接指出君主的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君臣到了这样彼此相对的关系时,就说明是成功的进言了。
【评】:
韩非子这段言论,一句话概括:同流合污,激流勇进。站在道德立场看,阴诡了,儒家肯定不接受。但站在现实角度,要做成事情,也是无奈之举。明嘉靖年间,徐阶以这种方式拱倒了严嵩,张居正也以这种方式拱倒了高拱,然后才得以揽政推行改革。重节操者不会行此事,行此事者是否还算节操之事,不好说,不好说,且实行时,具体度的把握也因人而异,所以这更不好说,我不做褒贬。但我感觉,韩非虽然总结出了这么一套道理,他自己未必做得来,他的前辈商鞅也没有做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