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内明外用

《大学》的“八目”,我们已经学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前五目。这五目都是内修次第,是我们自我修养的步骤和功夫。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我们潜心修养得来的本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运用到我们的人生事业之中,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大同。

如何实现天下大同?就儒家而言,其全部思想、全部学问,不外乎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我们的内部,我们的精神中一定要有圣贤一样的品行、圣贤一样的道德、圣贤一样的精神境界,这是内圣。外王,就是在外部的事业上,能够成为王者,能够治理天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内圣,我们好像还可以为之努力,但是外王,起码我这一辈子是不打这个妄想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大学》这部经典,确实是给真正立志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人君子来学习的。当然,也不是说我们普通人就不能学,我们普通人学习这部经典,也是意义非常。

内圣外王,说得平实一点,跟我们普通人的实际结合起来,用“内明外用”这个字眼更恰当。

圣者,明也,我们普通人在自己的精神修养上,就要牢牢抓住一个“明”字。怎么叫作明?我们要明白,我们要有一种光明的品行,这是我们内心智慧开发出来之后,才能获得的功能。有了这种智慧的功能就不会犯愚痴,在生活当中就不会出大的差错,这是内明的功夫。这个功夫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中来。

外用,就是把这种“内明”智慧功能发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具体地说,儒家的外用之学,用我们现代的说法,不外乎就是政治经济学、行为管理学、领导心理学等等这样一些管理科学。外用之学,用在家族里能够齐家;用在一国里——先秦时代的国是指分封的诸侯之国——你就能治国;如果用在天子身上,你就能够平定天下。所以,你处在不同的位上,就有不同的外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