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出自《奸劫弑臣》)
安全有利的就接近它;危险有害的,人们就远离它,这是人之常情。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出自《难二》)
好利恶害,是人固有的本性。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出自《心度》)
民众的天性,是厌恶劳苦而喜欢安逸的。
这里把“劳佚”视为了利害的一种。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出自《五蠹》)
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出自《外储说左上》)
利益在什么地方,民众就归向什么地方,宣扬什么好名声,士人就拼死为它奋斗。
事实上,韩非子把“名”也视为了“趋利避害”的利的一种。
总言之,韩非子在陈述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时,无褒无贬,就像讲人要吃饭喝水,都是很正常的。比韩非子晚出生65年的司马迁在他的千古名著《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人对利的看法并无区别。
人之趋利避害,是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对历史的阅读就可以总结处理的。但背后原理是什么呢?韩非子也在书中尝试了做出解释。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出自《解老》)
人无羽毛,不穿衣服就不能抗御寒冷;上不着天,下不沾地,以胃肠为本,不吃饭就不能活;因此不免有欲望和贪心。
2. 人性是不知足的
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注:言欲望水涨船高,随权位而递进,民谚曰:人心不足蛇吞象。(出自《爱臣》)
韩非子认为人的欲望是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的。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出自《解老》)
人无羽毛,不穿衣服就不能抗御寒冷;上不着天,下不沾地,以胃肠为本,不吃饭就不能活;因此不免有欲望和贪心。
很明显,韩非子把趋利的原因归结为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需求是指一种状况,言需求侧重指客观性;需求在主观上的反映,就是欲望,言欲望侧重指主观性。主观上的欲望可以把客观上的需求进行放大,于是不好的一面就出现了,即人们可能无节制地放纵欲望。如果是韩非子认为基本需求是正当的,那么对于过分的欲望,韩非子就不认可了,所以他说欲望和贪心不除,那就是自身的忧患。他进一步讲,所以圣人有衣服足以抗御寒冷,有饮食足以充饥,就不发愁了。从中看出韩非子认为人是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的,并且他认为圣人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而一般人是“不知足”的。
韩非子对欲望的不知足提出批评(其实着也暗示着,在他的治国思想中,会打击不知足的欲望):
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而疾婴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痛祸薄外,则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惛。惛则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惛于欲利。” (出自《解老》)
所以欲望和贪利比忧患还要厉害,有忧患就会生病;生病则智慧衰退;智慧衰退,就会丧失法度;丧失法度,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就会出现祸患;祸患一出现,疾病就会缠绕心神;疾病困扰在内,病痛和祸患逼迫在外;病痛和祸患逼迫在外,痛苦就会积聚于肠胃之间;痛苦积聚于肠胃之间,那对人的伤害也太惨痛了。惨痛则退而自责,退而自责则知惨痛生于欲望和贪利。所以《老子》中说:“自责没有什么比欲望和贪利更为惨痛的了。”
韩非子分析了欲望不知足的隐患: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出自《解老》)
人有欲望,思虑就会混乱;思虑混乱,欲望就会加重;欲望加重,邪心就会得胜;邪心得胜,办事就会失掉原则;办事失掉原则,祸难就会发生。由此看来,祸难产生于邪心,邪心是由欲望诱发而成。欲望这种东西,进则可使良民为奸,退则可使善人遭祸。奸事一起,上侵犯君主,削弱君主的权势;祸害一到,百姓就会遭受伤害。于是欲望这种东西,上侵君主,下伤百姓。上侵君主,下伤百姓,这是大罪。所以《老子》中说:“祸害再也没有比欲望再大的了。”因此圣人不为五色所诱惑,不沉湎于声乐;明君轻视贵重玩物而摈弃华丽。
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出自《解老》)
嗜欲没有限度,行动没有节制,痈疽的角爪就要伤害他。
3. 人性是自私的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出自《六反》)
韩非子指出举例,民间父母对待儿女,生男孩就庆贺,生女孩就溺杀,这其实也是功利算计心。公允地说,不可谓父母对儿女全是利益算计之心,已不可谓全无利益算计心。
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出自《备内》)
韩非专门指出君主的后妃和太子,虽有夫妻、父子之亲,但背后所系利害甚大,君主若早死一天,继承人及其母就权倾全国早一天,难免内心不巴结君主早死。公允讲,不可谓天下后妃、储君皆如此,但又不可否认有这类后妃、储君。更不要提,若因君主之死,能让本不能继承君位的儿子们得以上位时。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译:因认为对方照顾自己不周。(出自《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举例说,儿子长大后,也会因认为父母养育自己马虎而埋怨父母;孩子承认侍奉父母不周时,父母又会恼怒责备他。这都是因为各自都是自身立场为大。
故事1:卫妻祈福
卫国人有一对夫妻像神明祈福,妻子祈求说:“请让我没灾没病,得到一百捆布。”丈夫问她为什么祈求这么少(即只有一百捆布),妻子回答:“超过了这个数字,你就会用它来买妾。” (出自《六微》)
故事2:晋文公伐宋
文公讨伐宋国。预先就公开宣布说:“我听说宋君昏乱,轻视侮辱德高望重的人,分配财产不公平,教诲和命令不守信用。我来此目的是为民除害。” (出自《外储说左上》)
故事3:越国伐吴
越国讨伐吴国,事先就公开宣布说:“我听说吴王修筑如皇台观,挖掘深池,使百姓疲劳困苦,耗费财物,竭尽人力。我前来为民除害。” (出自《外储说左上》)
故事4:齐桓公伐蔡
蔡侯的女儿是齐桓公的夫人。桓公和夫人一起坐船,夫人摇晃小船,桓公非常害怕,制止她但她也不停下来,桓公忿怒地离弃了她。后来桓公想再召回她,蔡国却进而把她改嫁了。桓公非常气愤,准备讨伐蔡国。管仲劝谏说:“为了夫妻之间的一个玩笑,不值得讨伐人家的国家,既然不能指望因此建立什么功业,就请不要计较这件事了。”桓公不听劝谏。管仲说:“必不得已的话,楚国不向周王朝进贡菁茅已有三年了,您不如起兵替天子讨伐楚国。楚剧顺服了,随后回兵袭击蔡国,就说‘我替天子讨伐楚国,而你们却不率领军队听命助攻。’然后就灭掉它。这样在名义上是正义的,在实际上是有利的,所以一定会有替天子讨伐的名义,同时有报仇的实效。” (出自《外储说左上》)
人性趋利避害,讲的是人面对利和害做选择时,会选择利而逃避害。人性是自私的,讲的是当人面对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做选择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4. 人性的本质是利害算计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注:言肯付出是因有利可图。(出自《备内》)
韩非子认为人们的“仁义”行为,很多也只是表象,背后动机还是追求自身利益。他举例说,医生吮病人的伤口,是因为这是医生职业的利益之所在;造车人希望人们富贵,是因为人们富贵了才会找他做车;做棺材的工匠希望死人,是因为死了人才会有人向他买棺材。所以不能从这些职业的表象进行道德褒贬,要看到支配这些背后的利益机制。总言之,利害计算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出自《外储说右下》)
韩非子认为,君主用官爵来收买臣子,臣子卖智力来获取官爵,这其实就是一个交易,谁也没必要感谢谁,都是靠自己的资源或能力吃饭。
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出自《制分》)
人之常情,莫不是想拼命卖力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出自《难一》)
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就是交易关系,双方都是依据利害衡量做出决定。
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出自《五蠹》)
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
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出自《守道》)
贪婪的盗贼不去深涧拾金,因为去深涧拾金,身体就难以保全。孟贲、夏育不估量敌情,就得不到勇武的名声;盗跖不预计可行性,就不能获利。
故事1:妇人拾蚕
黄膳像蛇,蚕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会惊恐害怕,看见毛虫就会汗毛竖起。渔夫捕捉黄鳝,妇女拾蚕喂养,因利益所在,都能像孟贲、专诸一样勇敢。(出自《说林下》)
故事2:东家惠工
雇用工人来播种耕耘,主人花费家财准备美食,挑选布币去交换钱币以便给予报酬,并不是喜欢雇工,而是说:这样做,耕地的人才会耕得深,锄草的人才会锄得净。雇工卖力而快速地耘田耕田,使尽技巧整理畦埂,目的并不是爱主人,而是说:这样做,饭菜才会丰美,钱币才容易得到。主人这样供养雇工,爱惜劳力,有父子之间的恩惠,而雇工专心一意地工作,都是怀着为自己的打算。所以人们办事给人好处,如果从对人有利处着想,那么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从对人有害处着想,那么父子间也会分离并相互埋怨。(出自《外储说左上》)
故事3:吴起吮脓
吴起担任魏军将领攻打中山国。士兵中有一个患了毒疮的人,吴起跪着亲自为他吸掉脓血。这个士兵的母亲马上哭起来,有人问道:“将军如此对待你的儿子,还有什么可哭的?”这位母亲回答说:“吴起吸他父亲的伤口,他父亲奋战而死;现在这孩子又会奋战而死了,现在我就是为此哭泣的。” (出自《外储说左上》)
【小节解评】:
趋利避害和自私是人性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世界中人们表现出来的人性自为行为选择,其实基于这两个原则的利害计算结果而已。
“利害算计”使人性的作用发挥过程,具有了理性。而正式因为这种理性的存在,使“干预”成为了可能,“干预”就是赏罚,这是韩非子学说中治国方法的主体性手段。
众所周知,韩非子和他的老师荀子被后世认为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的确讲过“人之性,恶”,但遍读《韩非子》全书会发现,韩非子始终没有直接讲性恶,他只是讲人性是为己的、趋利避害的,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认为给韩非子直接戴上“性恶论”的帽子是欠妥的。韩非子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利害计算的,无关性善性恶。借用我在《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中的说法,人群关系的本质是博弈,博弈即是人性,以此描述人性,比用“性善性恶”讲人性更客观。利害计算或者说博弈必有一个标的,这个标的就是“利益”,如果要纠正一下韩非子认为的利益都是物质性利益的偏颇,我们不妨再发明一个词汇“精神性利益”,即人们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利益,如此再讲人性的本质就是利害计算、就是博弈,便无瑕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