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真正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
肯定不是为了折腾自己,更不是让自己活得更糟,而是为了活得更好,或者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活。除此以外,还必须明白:企业竞争,首先争的是生存,其次才是发展,并且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既然要追求良性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态度。换言之,不能太盲目。盲目发展,即使再快,也不是好事。理性发展,即使再慢,也不是坏事。更不能太任性,不能由着老板的性子来,也不能由着市场的惯性来。
良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跑得再快,不能偏离轨道。偏离轨道,那叫跑偏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企业发展再快,也不能偏离自身的使命和方向,不能偏离既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第二,它应该是可持续的。就是要保留企业发展后劲,不能过度透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是,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现金增长,同步或接近于同步。
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
一张一弛,张弛结合,张弛有度,是事物发展的常理。个人老是绷得紧紧的,非疯掉不可。企业老是绷得紧紧的,非死掉不可。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都难以持久。
第三,它应该是可控制的。一辆汽车既有加速装置,又有减速装置,才能上路。所谓加速装置,就是油门。所谓减速装置,就是刹车。只有油门踏板,没有刹车踏板,车子会失去控制。
企业也是一样。想快时要能快起来,想慢时也能慢下来,要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速度。想慢的时候,慢不下来,就会失去控制。就像风筝一样,总得有一根绳牵着。没有绳子牵着的风筝,绝不会飞得更高,只会一头栽倒在地上。
第四,它应该是稳定的。所谓稳定,就是发展要平稳,不能忽快忽慢,忽高忽低。浙江网盛科技公司董事长孙德良有一个观点:企业发展要“激情澎湃走楼梯”,而不是大起大落的“乘电梯”。
当然,它也应该是有效益的。企业经营活动,要有造血功能,单靠外部输血,难以持久。以发展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发展才可持续。
毫无疑问,符合上述五条标准的发展速度一定低于企业的最快发展速度。
实现良性发展,经营者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正如一部车子,能跑多快,既受车况的影响,又受路况的影响。车子不好,跑太快了,会散架。路况不好,跑太快了,会翻车。车况、路况,共同决定适宜的行驶速度。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车况、路况又是什么呢?车况,就是企业所在行业性质。路况,就是企业自身基本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所有企业都要考虑的。
就企业所在行业性质而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行业经济特性。
有些行业快速发展会有天然的竞争优势。比如,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行业,就可以适当加快发展速度。这些行业经营规模越大,投资回报率越高。同时,规模和盈利也可以为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比如,先发优势明显的行业,快速发展可以及时锁定一批顾客,也可以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行业发展阶段。
企业所在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如果是处于成长期,那么企业发展速度就不应低于行业平均发展速度。低于这一速度,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立足,因为速度就意味着市场。如果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那么企业发展速度就可以适当放慢,以节约资源并寻求别的发展机会。
(3)竞争对手情况。
华为公司有一条规定,“要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成长速度,或高于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成长速度”。竞争对手都在跑马圈地,开疆拓土,你却按兵不动,这是被淘汰的前奏。
(4)市场接受程度。
企业成长是企业与市场之间互动的结果。没有好的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如果企业不考虑市场接受程度,盲目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过度挖掘市场甚至是透支市场,肯定会加大发展成本,甚至会被市场无情抛弃。上赶着不是买卖,发展的事急不得。
就企业自身基本素质而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资源供给情况。
一定数量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资源要素中,资金和人才是两大基本要素。只有资金和人才充足,企业才可以将市场机会转化为赢利。
因此,人才储备充足的企业,可以提高发展速度。反之,就应当放缓发展速度。资本结构比较合理,或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适当加快发展。反之,就应当放缓发展速度。具体怎么判断呢?看人才,可以观察是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看资金,可以观察是否有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存在。
(2)运营效率高低。
企业不仅是一个人、财、物的概念,而且是人、财、物的结合状态。人、财、物结合好的企业,运营效率就高。反之,就低。如何衡量人、财、物的结合状态呢?一些财务指标可以帮得上忙。简单说,生产增长率应接近于销售增长率,盈利增长率应接近于销售增长率。换言之,生产出来的东西应该能卖出去,卖出去东西应该能收到钱。否则,最好“马儿你慢些跑”。
(3)业务稳定程度。
企业初期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业务量的扩展,但如果这种扩展不稳固,那么发展也难以持续。衡量业务稳定程度的主要参考指标,有顾客满意度、顾客流失率等。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指标的高低,适当加快或放慢发展速度。
高可为,管理的求道者、证道者、布道者。先后在政府管理部门、知名咨询公司和高校从事管理咨询和研究工作十余年。主攻战略、财务,对于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等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培训和咨询以“问题导向、战略高度、系统把握”而独具风格。曾为商都集团、龙工集团、凤祥集团等知名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现任职聊城大学商学院。著有《理财有大道——写给企业经理人的财务建议书》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