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医药行业跑马圈地,资本游戏热闹非凡。新竞争格局下,国内医药企业利用沉淀资金和市场资本整合资源,掀起了一轮并购风潮。
首先,我们先来看两个医药并购案例。
案例一:上市公司S公司,出资5亿元并购A公司,其中自有资金3.5亿元。完成并购后,A公司问题很多,实际经营情况远远达不到预期,反而将S公司拖入大幅亏损的“黑洞”。
案例二:上市公司J公司设立并购基金,引入PE机构作为普通合伙人管理基金。基金规模为10亿元,其中J公司出资1亿元,并购基金的投资围绕J公司的产业链和发展战略展开。基金投资C公司,培育三年后达到并购要求,J公司用并购基金5亿元收购C公司,J公司规模和利润得到大幅提升。
从这两个并购案看,S公司劳心费神找项目,自己掏大钱却玩砸了并购,J公司用小钱撬动了10倍的社会资本,并购整合到优质资源,实现业绩的提升。我们不禁会问:“同样是并购,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医药行业的企业家与其他行业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他们大多是研发出身,谨慎稳重是这类企业家的典型特征,实业思维根深蒂固,大多缺乏足够的资本运作能力。引用一个投资界大佬的话:“医药行业的企业家要学会用别人的钱为自己的实业服务。”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医药企业,虽然资本通道多元,同样不应该完全用自有资金服务实业。近几年,产业并购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具有很强的资本杠杆作用,可谓“用小钱玩转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