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读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兴兴是个爱读书的人,在家里他经常捧着一本书,平时在等地铁、公共汽车甚至在公司饭堂排队的时候,也会拿着手机看电子书。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兴兴说:“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旅行。正如旅行一样,你没读过的书,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意义和感觉,而当你真正读过后,就会有直观的感受与印象,就会感叹‘原来是这个样子’,然后书中的场景就会印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你以后思考问题、做出决策的‘思维背景’。书会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读的书越多,这种可供你思考的空间背景越是广阔,这样你就有开阔的视野与多路径的思考能力。读书这种旅行也需要耗费时间、体力与脑力,也有华丽的刺激与平淡的等待,但这种旅行很值得。所以想象一下,每天都进行一段奇妙的未知的精神旅行,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

兴兴接着说:“读书是投入经济成本最小、但未来回报最高的活动。书可能是最便宜的商品,一本20多元钱的书,包含了多少知识?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能带来多大回报?近些年来房价已翻了几翻了,可书的价格却没涨多少,可很多图书依然卖不了,在我们国家,拥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书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商品,只是回报期比较长,所以很多人等不了,或坚持不了。”

兴兴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现读书对思维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与日俱进的,只要坚持每天读书,就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在逐步加深,对人对事的洞悉力在加强,这种变化可能读书的人不会立刻察觉,但它一定在悄然进行。就如同太阳初升,只是漫出地平线一点点,这时可能你不留意,等到过了一些时刻,你猛然抬头,发现已是日照当空。

读书能够锻炼分析思维,使我们拥有更好的理解模式,当我们碰到自己和他人莫名其妙的举动时,读书也会成为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比如,小说尤其可以让人有更多的社会能力和同情心,读小说时我们会非常投入,沉浸其中,但是我们一旦摆脱出来,就会携带我们从喜欢的角色里得到的灵感。读书或许没办法保证用几个简单步骤改造我们,但扣人心弦的小说可以暗示或激发自我反省,短篇小说可以抚慰和触发个人感悟。有时,一个作家可以帮助你轻而易举地把注意力从某个难题转移开,让你深深沉浸于书本的世界中,不知不觉间超越了自我,重新养精蓄锐,坚定信心。无论你要发现什么解决之道,总有一本书提醒你早有人经历过,找到它即可。

兴兴发现读小说可以让他提高识人的能力,迅速读懂人心。他总结出一个识人的规律,就是:你曾体验或探测过的人性与心理的深度(即你曾到达过的地方),决定了你看人能有多深,而这种体验与观测可以是亲身体验,也可以是阅读他人的故事,比如看小说,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文学名著。

兴兴遵循着自己的兴趣去读书,而不会强迫自己去读书,他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读书一定要燃烧起如饥似渴的热情,只争朝夕地把它吞下去。

兴兴提倡读书要有一个系统的结构,形成一个读书的组合,因为读不同类别的书可以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科学类的、哲学与宗教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管理学与经济的、政治与军事的、文学类的、人文传记的。这些类型的书都可以涉及,读书结构的安排,就是思维结构的调整,如果我们想打开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世界,就可以读不同类型的书。兴兴把自己感兴趣的书,划分若干类别,然后在某一个阶段内同步组合起来看,即“结构化”地去看书,从而促进自己的知识与思维的结构化、系统化。

兴兴有个经验,就是边阅读边写自己的经验,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东西,比如看完十篇文章,自己的经验心得也成了一篇文章,看了十本书,自己的经验心得也可以写成一本书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成长与创造的过程。平时的读书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创作的过程,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个人产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