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道策略的新内涵

与消费者结构变化相关的分销业、零售业结构性变化,是影响和制约制造商渠道策略选择的主要环境变量。流通成本上升、分销业整合、强势零售业态(尤其是线上业态)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使得制造商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动荡和复杂,需处理多重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厂家不得不遭遇来自下游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制造商之间围绕渠道的竞争强度更大。在此背景下,制造商的渠道策略应有一些新的内涵:

第一,把握流通模式演变的方向。从长期角度看,无论哪个行业,也无论什么企业,流通模式的演变有着清晰的方向和规律:流通环节趋短,渠道结构扁平化;商流、物流、信息流运动速度趋快;流通模式趋于多样化;厂商之间的分工深化;厂商一体化程度趋深;产品的全价值链总毛利(包括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三个环节)趋减,各环节之间的毛利分布趋于均衡……制造商的渠道策略应以流通模式的演变方向为前提和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轻重缓急的把握则有很大的弹性。

第二,建立复合通路。制造商应顺应消费者收入分层化、需求个性化以及零售业态复杂化的趋势,建立多元、立体的通路结构,即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安排不同的通路(参见第8章)。例如,有径直面向消费者的社区通路、楼盘通路、网络通路,有直接与之发生关系(直供)的大零售和连锁零售通路,也有借助分销商的中小零售商通路等;在每一种通路类型中,还可细分出具体的专业化通路形态。同时,调节各种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各种通路之间的冲突。

第三,调控价值链合力。制造商应合理安排价值链各相关参与者,包括厂家、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结构,保证利益的均衡化,使价值链按照顾客导向的运动方向形成合力(拉力和推力之和为最大值);避免出现价值链断裂(推力不足)和需求受到抑制(拉力不足)等不合理现象。换一个角度来看,流通价值链上只要存在利益分布不均衡、不合理现象,改变价值链上的利益分布,就是一种有效的竞争策略,甚至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契机。近年来,国产手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增强了渠道动力。

第四,避免掉入零售陷阱。由于我国零售业集中化程度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制造商很容易掉入“零售陷阱区”(图9-1):

上图中,曲线(销售量)的内在逻辑是:销售规模的扩大,在零售业分散的前提下,必然意味着零售宽度的增加(铺市率提高);宽度增加,会诱发、导致产品零售价的不稳定和下滑;最终结果则是:零售商普遍无利,销售意愿下降,甚至将产品驱逐出去。(在陷阱区的前半段,销售规模仍有可能维持短期的增长:零售商倾销排空。)欲避免掉入“零售陷阱区”,一方面需对零售商宽度进行规划(显然,并非越宽越好;参见第14章),另一方面,需通过差异化产品供货安排(即给不同零售商不同的品种)以及零售价格管理等手段使各个零售商的利益都有一定保证,使整个零售体系既有稳定性,又有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同时,处理好“点”(重点零售商)和“面”(广大普通零售商)之间的关系,找准平衡点。尤其要注意避免因无原则迁就某些零售商而掉入陷阱。

“零售陷阱区”的存在,是密集式、人海式市场管理方式的原因和背景。上图中“双赢”边界的扩大(右移),必须是两个矛盾因素的结合:零售宽度较大,同时零售价格较稳定。而这依赖于厂家或者其分销商客户众多的市场人员细致、频密、富有力度的管理。

第五,注重产品和渠道两个要素的互动。营销环境的变化,如消费者理性化程度提高,零售业的整合,对我国制造商营销战略最重要的影响是:需从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模式转向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即营销优势不仅仅依赖于渠道和网络,而是更多地凭借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在此原则下,制造商的渠道策略和渠道管理应注重产品和渠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两者相耦合、相关联、相协同,共同推动、促进销售。一方面,产品的企划、开发、制造,应适应不同业态、不同通路的特点和需要,例如向某种业态提供特制品种和型号;另一方面,根据产品线的结构以及产品的特点来设计和管理分销、零售通路体系。尤其要将零售终端的建设与产品销售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终端的出货效率和出货质量(尽可能地多销售高附加值产品)。

第六,动态调控渠道行为。新的竞争形态要求厂家准确评估渠道伙伴,优化渠道结构,精心调节价值链上相关成员的利益关系,把握好不同业态、不同商家之间的平衡,精确调控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保持通路体系的相对稳定,避免其功能的衰减。一方面策略体系细致、周全、准确,另一方面执行到位,落实至基层和细节。从动态看,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动向有敏锐的感知,按照在博弈中超越对手的理念,及时调整渠道政策,有节奏地调控渠道行为、驱动销售。实践证明,哪一个厂家动态调控渠道的时点更准确,节奏更合理,政策更受欢迎,哪一个厂家就能把握市场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