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集成采购?
前文解析集成这一概念时用过两个词汇,一个是分工失耦效应;另一个是决策分裂效应。集成采购就是着眼于解决采购与其他业务功能之间的分工失耦效应、决策分裂效应问题只有进行高度进程设计,才能确保采购这个子体系与供应链大体系、研发体系、销售体系(配套采购)浑然一体,通畅运行。集成采购在采购与其他业务功能集成关系上设定的内容大致包括:
1. 采购与研发的集成
首先要应对的是传统模式中研发与采购之间存在的决策分裂效应,即研发不是物料专家,采购不是研发专家,而研发阶段进行器件选型时,需要决策主体既是研发专家又是物料专家。通过采购介入研发有助于在源头上确保产品构成成本控制、物料的可持续供应性、物料质量稳定性,让公司在产业链供需关系中尽量站在有利的位置。采购与研发另外一层的集成关系体现在伴随研发进程,采购适时地、并行地开展寻源、供应商导入、新器件导入工作,这样当研发进入量产阶段时,各物料对应的供应商也做好了物料层面的量产准备。
2. 采购与质量的集成
购买一种物料要关注其三个维度的属性,即价格、质量、交付周期,并且这三个属性是三位一体的。传统模式下采购部门与质量部门是绝对分立的,采购部门的目标是把价格压到可能的最低点,质量部门的目标是确保质量可靠性。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当用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物料时,质量往往是不堪的,所以采购与质量这两个功能需要进行集成。集成的思路有两个:一是建立联合采购决策机制;二是在组织上进行统一,比如在采购部门内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团队。
3. 采购与计划的集成
假设物料的供应量是充足的、采购周期是稳定的,而计划需求也是稳定的、不变的,那么采购与计划之间的关系不会太复杂,只要采购部门事先提供给计划部门标准采购周期,计划部门按时输出采购需求给采购部门,就能良好运行。此时,两者之间的接口关系也非常简单。但现实中很难有如此理想化的假设,供应商交付能力总是动态变化的,承诺的交付周期也稳定不下来,而计划需求同样是多变的。这样,采购与计划之间的供需匹配就并非易事,常态是频出意外与偏差。怎么办?就要考虑从运作模式上加强二者之间的集成。
解决思路一是尽量在不确定中锚定、寻求确定性接口信息(属于标准化手段)。从采购往计划方向,下功夫寻求稳定的、可承诺的供应商交付周期、时段化的最大可供产能信息提供给计划;从计划往采购方向,常规化提供关键物料的采购预测信息。
解决思路二是采购主动向上游前插,主动梳理从市场层面的预测、订单,从研发层面的新产品上市信息到S&OP计划、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全程脉络。
解决思路三是把异常信息的双向反馈要求显性化、流程化、信息化。
4. 采购与财务的集成
采购与财务的核心关系在对供应商支付承诺方面。当企业资金流充裕时,不会有什么问题;当企业资金流紧张时,采购与财务在支付承诺方面的共识就变得非常重要。集成的基本思路是财务依据公司资金流情况,周期性事先给出可承诺支付的标准。在不能按照采购协议进行支付时,采购与财务应共同确定一套决定支付优先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