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和Uniqlo的衣服销售周期都是一样,按照季度划分,也就是说每个销售周期为12周,尽管如此,实际上两者又不同。
Zara是追逐时尚的先锋,它以合理的价格销售代表潮流的服饰等,同时更新频率也非常快,“快”也是Zara强大的竞争力之一,并且保持有足够的款式,足够的流行元素,所以Zara一般保持在10000+ SKU的水平,相应而来的库存风险压力是非常大的,而且为了满足客户能够随心所欲地购买喜欢的款式。
Zara秉承的销售理念是生产出各国都能销售的产品,换言之可以理解为一旦不能销售或者销售行情不好,销售周期很快被终结,产品都会一概停止生产,所以这样的理念下,它们真实的销售周期也就是3到4周而已。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适度保持供应链反应的快捷性,Zara快销时尚的快,就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彰显。一旦确定销售计划,就投放少量在市场上,一般不超过25%,库存量也只有三周左右的库存,从而极大地减少库存压力,一旦该产品在市场销售反应极好,Zara才会追加生产,并且从这个产品中挖掘消费受好评地影响,从而设计出新的产品。不过即使是追加补货,Zara的补货量也是极其有限,在快消市场,流行元素很有可能一闪而过,第一批获得成功,第二批则非常可能因时机不对而触礁,由此Zara更在意的是产品的更替,能够畅销的新产品取代畅销的旧产品,并非执着旧产品的不断重复中。
敏锐地捕捉市场流行性,从中供应链运营能够极速地匹配这个需求,不容易陷入库存危机。Zara还可以通过这做法,带来饥饿营销的策略。由于每SKU的量是有限的,促使消费者非常容易陷入当场不得不买的决断中,否则这件商品很快被淘汰或者下架,又或者售罄。现在不下手,明天就没有,就是Zara带给客户的一种经历。
Zara的供应链反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抓住了流行这个元素。
如果说供应链超捷的反应能力是在Zara的生产阶段得到充分的显示,那么Uniqlo则是在销售阶段的调整来彰显它的供应链反应能力。
由于Uniqlo主打销售的产品是衣服的基本款,流行元素并不是首要决定因素。它产品的销售周期一般是12周,并且提前一年来企划安排这个销售的,所以该特点也形成它的消费导向,就是销售掉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它通过一个长期设立的销售目标数字,然后倒推细化到每周上,建立一个以时间为单位的管理目标。
Uniqlo在各个国家都会设立独立的库存管理中心部门,门店则主力在销售方面,销售数据等会同步更新到该中心部门,有效地反映出消费者的需求。对空缺的货物采取快速补货的策略,对于销售不如理想的货物,一旦在规定的时间单位没有达到目标,Uniqlo就要立即解决问题,最通常的做法自然就是降价,从而增加销售数量,这样的降价策略对于主打基本款式的Uniqlo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Uniqlo的降价也是非常明确地告知是限时降价,限时也带给客户一种暗示,只有这段时间内购买才能享受优惠价格。
Uniqlo利用降价策略来使供应链运作匹配市场需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销售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从产品企划要提前一年来准备,实际上在供应链计划前端,Uniqlo的供应链柔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为此在最接近市场的销售单进行反应调整。而Uniqlo的特征能够令到降价这个最原始的策略得到充分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