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更是同事
某同学在学校里表现并不突出,毕业后经过几年社会大学磨炼,后来创业了一家企业。于是某同学就想到自己昔日同窗好友,请他们加盟企业,一起共创事业。开始的时候,大家想得挺理想,但后来一直能走下去的并不多。
导致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同学之间的磨合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
原来在学校里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总是容易把某同学想象成以前在学校的情形,觉得某同学各方面都不如自己,认为“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自己就是运气不好,骨子里有一点不服气。
其实这些学校里优秀的同学没有想明白,学校和社会的规则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变化,现在时势变了。某同学的优势在学校里没什么大表现,但在社会上表现很突出,所以他取得一定的成功。优秀同学必须摆正位子,这是企业,而不是过去的学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贫寒,是个要饭花子,认识的朋友都是布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这些旧时布衣之交还以为是过去的朱重八(朱元璋原名),在朝廷上大呼小叫,在众人面前爆料“糗事”。这些布衣之交能有好结果吗?
功高更要低调
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常见。
有句古话“功高震主”,其实功高不是关键,关键是不能居高自傲。有功之臣要摆正自己位置,否则难以善终。
历史上,打江山的时候需要的建功立业;坐江山的时候,功高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创始皇帝想在自己百年以后把皇位传给儿子的情况下。打下江山以后,有功之臣必须转变心态,低调做人。有智慧之人通过“自秽”的方式(采取贪财、好色、装疯等“自我沉沦”的办法把自己的“闪光点”藏起来)躲过一劫。
企业也是同样。创业阶段,企业为了生存,大家的精力都在市场上,奋力厮杀。老板希望你建功立业,怎样有利于争夺市场,有利于业务发展,就怎样来。你能干活,纵然有点个性、有点毛病,老板也能容忍。
但企业渡过生存期后,人员增多、规模增大、复杂性增加,老板更多关注如何把个人英雄主义转化成有组织的团队。
早年华为就明确提出“不迁就有功之臣”。随着企业的发展,有功之臣也必须完成自我转型、自我进步,学会团队合作,遵守组织规则。元老们不能破坏组织原则,不能“惹是生非”,要做一个贤达之人。
很多元老自以为和老板一起打天下,非常了解老板,和老板“一起同过窗,一起爬过墙,一起扛过枪,一起喝过酒,一起泡过澡”,自以为与老板“关系铁,情谊深”。有时候,同老板不分“大小”,目无领导,不维护老板的威信,不遵守组织规则,成了组织的“麻烦之源”。最终,老板为了组织发展必须要“处理”元老,使之“边缘化”。
元老们摆正位置很重要,需要从“哥们情义”变成组织中的人。在其位谋其政,董事长就是董事长,该怎样对待就得怎样对待。遵守纪律和制度,这与交情无关。私下里你与老板称兄道弟没关系,但在正式场合、在组织中,就得有规矩。